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 点
 第A06版:2007重阳节99关爱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读者之声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 · 教育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B01版:头版
 第B0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发票务:“我们也被‘黑’了”
整顿电子机票票务市场迫在眉睫
徐轶汝 金志刚


  本报前天A7版刊登《“黑票务”环环相扣快刀斩客》一文,揭露“黑票务”在多个环节动手脚,借卖机票之机骗取旅客票款一事。昨天,文中涉及到的上海广发航空票务公司开始追查此事,并“喊冤”:“其实我们也被‘黑’了,这单生意是假票务借我们的名义在外面招摇撞骗。” 

  投诉人张小姐给记者看的所有机票行程单“填开单位”一栏都赫然印着“上海广发航空票务服务”,但昨天广发票务的负责人却对记者说,从他们追查的情况看,是有人假冒广发票务对外售票,且在多个环节多收了客户的钱。

  据了解,市场上的确存在一些“黑票务”公司,他们印制小卡片到处分发,卡片上说明是某大型票务代理,事实上只是一个皮包公司,他们从大一点的票务代理或直接从航空公司手上买到票,然后加价卖给旅客;如果旅客要求开电子机票行程单,他们就开具假行程单蒙混过关。

  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小型票务代理“挂靠”在大型票务名下,对外宣称是大型票务,实际上是自己对外售票,收益则与大型票务分成。这种“模式”下,小型票务借大型票务的“名声”做生意,后者则“坐享其成”,一旦与旅客发生票务纠纷,就处于“理不清、剪还乱”的尴尬境地。

  据悉,到明年6月,纸质机票将完全退出市场。电子机票在方便之余,也给一些“黑票务”做手脚提供了可趁之机。调查发现,目前旅客首选的预订渠道是大型机票代理公司(约占79.8%),其次是航空公司直销(14.8%),只有3.9%的人选择街边发小卡片的中小型代理商。中小代理的生存空间虽然有所压缩,但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消失,“黑票务”也会混迹其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给旅客一个安全、“干净”的票务市场。

  本报记者 徐轶汝 金志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