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上升遭遇“瓶颈” ——乒坛专家谈王励勤世界杯失利 俞剑 |
北京奥运会当前,在国球情结和“一哥”效应的双重作用下,王励勤在乒乓世界杯上的一场败局,激起阵阵涟漪。申城乒坛元老,讨论“大力”能力时,有慢热、参赛少、状态低迷等种种猜测。其间,中国乒协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段翔的观点颇有新意,他认为,王励勤正处于奥运会前,以“提速”为前提的结构调整期,遭遇的是螺旋式上升中的一个“瓶颈”。 慢 热 从萨格勒布世乒赛到本届世界杯,无论王励勤赢球与否,他开局的“慢热”始终遭到球迷的诟病。王励勤擅长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几乎没有破绽。但是他的稳定和全面,也同时限制了他的冲势,导致容易慢热,打不开时会趋于保守。柳承敏正是以 “疯狂进攻”的方法打乱了王励勤的节奏而获胜。 段翔认为,慢热和王励勤的系统打法有关,也是个性使然,他可能适应得比别人慢,需要调整,但这不是影响他获胜的最主要问题。 调 整 “王励勤、马琳和王皓都处于结构调整期,调整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速。”在段翔看来,这些乒坛顶尖高手都有提速空间,而像王励勤、马琳这类技术已全面成型的选手,结构调整必然比别人难度大、周期长。而每个人的上升方式都是周期性的,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轨迹。 “在世乒赛时王励勤率先上了一个台阶,他就先出了成绩。而这一阶段,别人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结构优化,对他形成了反冲击,打破了他先前的平衡状态,新一轮的优化过程又会重新开始。” 提 速 去年王励勤在不莱梅世乒赛上完美表现尽显霸气,却在世界杯、巡回赛总决赛上陷入低迷,然而在年终的“大王者杯”决赛中,他先抑后扬,连克王皓、马琳后捧杯,再度完成一波上升冲刺。 “这样三名超一流的选手你追我赶,加快结构优化,缩小提速空间,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戏码。”到明年奥运会前,三驾马车将争先恐后地互相赶超,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俞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