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电的光头指挥 任海杰 |
艾森巴赫又将率法国巴黎管弦乐团来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了。他是我所见过的最有现场魅力的指挥之一。 第一次见到艾森巴赫是在2003年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他指挥北德交响乐团是那届艺术节的高潮,也是分量最重的一场音乐会。当光头锃亮、目光如电、身着一套黑色服装、神情严肃的艾森巴赫通过乐队走向指挥台时,让人不由得在心里一叹:到底是大师!这不是唯心,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度和气质。当艾森巴赫以贝多芬强劲有力的《爱格蒙特序曲》掀开这场音乐会的序幕时,北德交响乐团的出色音响立刻让人心花怒放,各声部和整体的表现显示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一流的交响乐团。艾森巴赫的指挥风格别具一格,他手臂的动作幅度不是很大,主要靠手腕的迅捷变化,这也许与他是钢琴家出身有关。他的手势细腻而又简捷有力,清晰明快,非常干净。他对作品的演绎也有自己的风格和意图:阳刚、精致、严谨、恢宏,在贝多芬《第八交响曲》的处理上,它的舞蹈性并不是一味狂欢,并不“仙”,而是升腾着贝多芬刚严的精神气质,这其实有点像艾森巴赫的自画像。 下半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更让人心潮澎湃。第二乐章接近尾声时小提琴首席与圆号那段深情绵绵的对话,让我好像第一次发现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中原来也有如此优美迷人的篇章。当最后乐章圆号响起那悠远宁静的阿尔卑斯山号角,乐队呈现出拨开乌云见太阳、登泰山而群小的恢宏气派。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时隐时现,最后汇成浩浩荡荡的洪流,奔腾不息,而此时的艾森巴赫犹如一位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坚定从容,指挥北德以雷霆万钧之势驰向终曲!全场观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艾森巴赫几次谢幕后退场,而此时大剧院的灯光也已明亮,但全场观众仍站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乐队首席只得代表指挥一次又一次向观众鞠躬致意。听音乐会多年,这样的情景还是第一次见到。 第二次见到艾森巴赫,是在2004年的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这次他率领的是巴黎管弦乐团,所演奏的作品除了开篇是盛宗亮的《清月笛韵》外,其他的都是法国作品。那场演出的上半场对艾森巴赫来说还只是热身,下半场的拉威尔才是他和乐队大显身手的时候。《达菲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和《圆舞曲》,艾森巴赫处理得大气而色彩斑斓,那音色、音响,以及音乐中的许多细腻的变化,都表现得丰韵而淋漓尽致,尤其是到收尾处,艾森巴赫的双手仿佛能来电,将乐队完全掌控在自己的十指中,起承转合,电闪雷鸣,尽显大师风采! 而最后演出的《波莱罗》,艾森巴赫“别具一格”的指挥方式更让人吃惊:乐曲开始,在乐队和木管起奏时,艾森巴赫如雕塑般站在指挥台上,一动不动,他在用眼神“电射”指挥。长笛、单簧管、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巴松管、短笛……一一奏过,艾森巴赫仍是一动不动。直到弦乐加入,他才略微摆动头部。而当结尾部分的强音渐起后,艾森巴赫显然感到再这样下去要“失控”乐队了,于是才终于劳驾双手参与指挥,完成了最后的舞曲高潮。他的这一番表演自然博得全场掌声雷动,但又似乎有些作秀的味道了,因为关键是他这首曲子指挥得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他这样“无为而治”的指挥对舞曲中的渐强和层次的递进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艾森巴赫。 10月28日,且看艾森巴赫在上海的第三次亮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