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余韵 造化新境 王仲清从艺60周年精品展开幕 |
|
2007年10月21日-29日,“大千余韵”王仲清从艺60周年精品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展出,共展出了代表王仲清60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品200余幅。 王仲清,1924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华大学顾问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他自幼聪明好学,在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后,师从丁忠瑛学习美术,打下了坚实了西画基础。 在抗战时期,他曾经有幸亲聆张大千和徐悲鸿两位大师的谆谆教诲,在张大千先生“冲出夔门,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鼓励下,他走出四川,辗转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确立了以张大千作品为蓝本,借鉴岭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赵望云、关山月旅行写生之法,来实现徐悲鸿倡导的融贯中西、开拓新国画之路的艺术目标。 本次画展正是王仲清从艺60周年中,在这个艺术目标的指引下创造的众多的精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云南写生创作阿诗玛,第二部分为红色题材以及国画推陈出新,第三部分为山水画创新的成熟期。 1954年王仲清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的创作组长,迎来了他艺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而这一时期,他深入南部各少数民族地区写生三年,创作出新中国第一部彩墨连环画《苗山怒火》、《阿诗玛》、鲁迅早期作品《离婚》插图、与丁斌曾合作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沙家浜》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却尽显他深厚的国画功底,以及以小见大、画风细腻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还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布置在锦江饭店的礼堂中,并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宾,为中美建交做出了贡献。 红色题材及推陈出新部分集中展现了王仲清中年时期的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作为艺术家代表慰问团来到了东北地区,虽然生活的变幻无常,但他仍然在创作上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新追求。他的作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风貌:一个是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红色题材画作,如,《长白山下》《扎根边疆》《送红宝书》等,另一个则是对传统山水画的推陈出新,《边寨之春》《金沙江之畔》则反映了他摆脱传统的《芥子园画谱》技法,用写生体验对山水画进行再创造,充分地实践了悲鸿师“融贯中西”的教导。 而第三部分则是王仲清的集大成作品。1987年,王仲清受邀在日本银座松坂屋举行人个画展,在日本引起了广泛反响。从而王仲清开始尝试引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画风,采用渲染手法赋予国画更多的元素和内涵,创作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峡江图》和《天子山之秋》。而90年代后期,他还应文史馆之邀为蒋纬国作画《溪口之秋》,使蒋氏的故乡跃然纸上,深得蒋纬国先生赞誉。而他与夫人吴性清共同创作的大千之风工笔人物画《长恨歌》《胡笳十八拍》《关汉卿名剧选》《木兰辞》,更深受人们喜爱。 在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仲清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奖四项,地方级奖多项,现在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王仲清依然保持着对于艺术的热情和执着,本次画展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总结,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大千余韵王仲清从艺60周年精品展 展出时间:10月21日-10月29日 展出地点:上海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