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夺宝 上海扩军 张 鏖 |
晚霞,映红了西天,阳澄湖畔又出现一队人影,由远而近地向我们五十二团团部走来,我高兴地放下碗筷,跑步迎上去。 “张主任,又一批新兵到了!”新兵接待站的指导员张家信同志乐得合不上嘴。面前,站着一队队热血青年,有的穿着学生装,有的穿着油污的工作服,还有几个穿花布衣服的姑娘……他们带着热情、欢喜和希望,远离了上海和亲人,来到了这抗战的前方。 从1938年春起,上海的地下中共江苏省委就动员扩兵,输送人员和物资到东路抗日根据地,支援抗日斗争。被送到根据地的女同志大都做民运工作,男同志到连队当兵或到教导队学习。到1940年六七月间,为防中途暴露危及上海党的安全,停止了向根据地成批输送新兵。 1940年,我随谭震林到东路后,任政治部宣教科长。有一天他对我说:“现在上海不来新兵了,你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派人去扩兵?”我表示赞成,并建议先派几个人去试扩。他便要我同第二支队司令陈挺研究行动。9月间,我们先派青年干事陈浩和二连文化教员叶时到上海试扩兵。他俩都是上海人,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活动能力也很强,经过10多天就扩兵20余人,都是青年男女工人、店员、学生和贫民。经过初步考察教育后,分成三个小组,各人化装经常熟、江阴送往部队。我向谭司令汇报了情况,谭司令高兴地说:“这次为打开自己去上海扩军的路子创造了经验,证明各部队都可以组织力量到上海扩军。” 在敌人盘踞的上海,在日伪眼皮底下扩军,是一件既光荣又严峻而艰险的任务,犹如虎口夺宝,需要勇敢、机智。经过思想教育,执行扩军任务的同志都表示:要胆大心细地为扩军工作做出成绩。于是,各组扩军人员日夜深入到曹家渡、小沙渡、外白渡桥等失业工人群集的地方,开展群众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串连、熟人关系之方法,使扩军伸向部分工厂、商店之中。 不久,一批批觉悟的青年投入了革命的怀抱,向抗日根据地涌来了。 每批新兵到来后,我都要逐个谈话,并在新兵接待站的教育中加以考察。这些受苦求生的青年来到革命队伍后,生活有了保障。有一次来了12个新兵,第一餐用饭竟吃掉了100碗米饭。他们普遍向组织汇报了真实思想,开始钻研革命道理。有的是初、高中学生,文化基础好,抓紧阅读革命书刊和军事知识,成长很快。 到1942年春天,我苏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我们东路的第二纵队编为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团。新扩来的上海兵大部分补充到第五十二团,达1000余名,为兄弟团五十三团、五十四团各输送去200多名,大大巩固和提高了战斗力,发展了人民抗日的武装力量。 当时,十八旅的文化水平,在全新四军里是比较高的,我们五十二团基本上没有文盲。在第一营里,高中毕业生就有30多名,还有个别大学生,在那个时代,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唱歌,出墙报,成立小皮球队,写诗歌、小说,画漫画。一到宿营地,就把墙报挂起来,使部队文化生活十分充实。 明日请看《我扛过的重机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