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从《和谐之道》等政论片热播说开去 柳珊 |
|
□ 柳珊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电视只适合传播一些肤浅轻松的内容,呆在电视机旁的多是些无所事事、拒绝思考的“沙发土豆”。于是,电视屏幕上不是刀光剑影的武侠打斗,就是卿卿我我的男女私情。尤其是近年来刮起的选秀节目风,仿佛在验证着西方学者关于 “娱乐至死”的预言。 然而,随着《大国崛起》等政论片的热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电视的另一面,发现其实电视也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有深度的思想探索,表达富有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观念意识。近日,东方卫视播出了五集纪实性专题片《和谐之道》,又是这个方面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和谐”是当今中国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也是引发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百姓思考议论的字眼。《和谐之道》的第一集《和谐兴邦》,着重探讨了“和谐”概念的起源和世人对它的理解与发展。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指出“和”是从音乐开始,然后扩大到礼的层面,然后又扩大到其他的层面;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则帮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就是和谐。我们现在重新提出这个和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个伟大的贡献。” 《和谐之道》采访记录了知识界关于和谐社会的解释与阐发,譬如除上文提及的季、朱两位先生外,还有杜维明、丁学良、杨团、林尚立、李友梅、徐唯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乃至艺术家,他们在这部片子中不仅发挥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而且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纠正、开阔并提升了观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与憧憬,提高了整部电视片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 目前看来,将专家学者推上电视屏幕不失为提升电视作品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前提是尊重专家的专业眼光与思考深度,而不是为了迁就电视媒体的娱乐特性,恨不能将所有上电视的学者都变成电视说书人,所有经电视传播的文化知识,都转换成易消化的文化快餐。 当然,用电视的方式进行思想的深度探索,如果只有学者的声影,而不见普通的人情世故,则既背离了电视传播的大众化特性,又会让人们对有深度的思想敬而远之。《和谐之道》这类政论片却十分明智地将镜头指向了大量平凡的人与事。这里有上稠庄二十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仅凭自己的一双手,在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修起了一条宽3米、长3公里的盘山公路;有二十年离家住窑洞,只为栽树的退伍老军人;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党员干部;还有无数只有镜头而没有名字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平常生活经验的朴素思想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今年8月份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明显加大了规范广播电视媒体行为的力度,一些低俗、低劣的电视节目被雷厉风行地叫停禁播了,这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电视媒体有没有制作与播放格调严肃高雅的节目空间呢?当然,这一方面与管理者的态度相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从业者和广大受众的选择有关。《和谐之道》这类政论片的制作与播出,至少表明电视是能够进行有深度的思想探索,并且同样拥有观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