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寿星、宝塔、花瓶……老农奇思异想——
宝葫芦“穿衣”种出花样经

刘必华 陈浩 刘必华

  ■ 奇形怪状的葫芦让老徐爱不释手 刘必华 摄

  葫芦,一种常见植物。但在嘉定区黄渡镇许家村第8村民组一块不起眼的葫芦园内,主人通过造型技术,“种”出了许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葫芦,然后再通过去皮、细磨、雕花、刻字、拼装、上光、烘干等多道工序,制作成漂亮的工艺品,一时成为四邻八乡的“新闻人物”。

  爱好发明    

  种葫芦的主人名叫徐秀兴,今年62岁,是村里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

  年轻时,徐秀兴就十分喜爱搞一些生活中的小发明。比如,他见人家造楼房,都是人工搬砖抬楼板,特别吃力且危险。等到他自己造房,就东拼西凑做了一个铁制小吊车,这样一来既省力又速度快,轰动村里。家用洗衣机还没有在市场推广之前,老徐就用马达、轴轮等,拼装出了一台“滚轮式”洗衣机。样子虽不那么好看,却非常实用。隔壁邻居见了,无不啧啧称奇。所以,老徐一直被村里人誉为土工程师、土发明家。

  葫芦“变身”   

  四五年前,老徐到周庄旅游,发现不少店里在出售葫芦工艺品,觉得很有意思,回来后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自己经营的饲养场内一空地上试种了些葫芦。老徐发现,葫芦成熟后虽经加工可制成好看的工艺品,但从个体、式样上看总显得有些单调,何不在造型上做一些尝试?他把废弃的塑料片、胶木板等集中起来,然后做成各种有趣的模型,再“穿”在部分葫芦身上让其“变身”。成熟后,神态各异的葫芦便呈现在了主人面前。基础打好后,接下来的去皮、雕花就相对容易了。

  现在,老徐制成的作品有老寿星、海鸟、宝塔、花瓶等几十个品种,形态更是有三角形、圆瓶形和方瓶形,甚至还有经过外接、旁接、竖接、果接后的“连体”葫芦。前不久,老徐还先后制作了迎2010年上海世博会、庆祝上海敬老日20周年等系列作品。他说,目前又在构思反映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作品,准备在年底完成。

  老有所乐    

  老徐玩葫芦纯属个人爱好。如今,退休的他除了吃饭睡觉在家外,其余时间几乎全“孵”在设置简陋但空气清新的葫芦园内。边喝着自制葫芦壶内香醇的热茶,边与前来凑热闹的老头老太们一起侃家乡变化、讲身边的人和事,很惬意。

  老徐说,村里打算将饲养场改造,另派他用。所以他准备干脆把葫芦园搬到自留地里,同时在家里辟一间加工室兼收藏室,待作品多些时再进行布展向大家免费开放,一同领略欣赏葫芦工艺的魅力。

  本报通讯员 刘必华

  本报记者 陈   浩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