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A09版: 目 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吹塑版画,杨行人的最爱

胡昌龙 杨建正

  ■ 在杨行镇,活跃着一支千余人的吹塑版画创作队伍
  ■ 娃娃画家成为杨行吹塑版画的新一代传人
  ■ 64岁的施云娥老妈妈专攻各种花卉创作
  ■ 《瓜棚夜醉人》(作品)
  ■ 《福到农家》(作品)

  杨建正 摄  胡昌龙 文

  宝山杨行,曾因南宋年间有个叫杨垕的人来此落户,“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而得名。在800多年后的今天,杨行的“吹塑版画”与区域内闻名中外的罗店龙船、享有盛誉的月浦锣鼓一样出名,“我伲杨行人最喜欢吹塑版画”是当地人的口头禅。

  家住杨泰二村的施云娥老妈妈,今年64岁,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创作吹塑版画,这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在杨行镇,喜欢这一民间传统画的何止她一人,一支由上千人组成的吹塑版画创作队伍正活跃在该镇的社区、农村、学校、机关和家庭。1996年,杨行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艺术之乡”。

  据杨行吹塑版画创始人龚赣弟介绍,版画制作在中国至少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但由于现代印刷业的问世以及版画制作的成本较高、工艺难等原因而渐趋冷落。上世纪80年代末,龚赣弟以吹塑纸代替石板、木板、金属板等制板材料,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使其复杂的工艺变得易学易做,普通百姓也喜闻乐见,群众性的创作普及由此蓬勃展开。杨行吹塑版画既秉承了传统版画的遗风,又逐步形成了“拙中藏巧、以拙胜巧”、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如今,杨行吹塑版画从农村灶头壁画、蓝印花布、刺绣、剪纸中吸取长处和养料,从美不胜收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美感,将老百姓对生活的挚爱尽情地融入其中。多年来,杨行吹塑版画在国内外屡屡获奖,有的画作被博物馆收藏,也有的带着泥土的芬芳进入了时尚的艺术殿堂,其创作技法还被列入了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一年级的美术教科书。2006年杨行吹塑版画正式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金山农民画、松江丝网版画共为上海市郊农民画苑中的三朵奇葩。一个展示画乡风采的杨行吹塑版画展正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至本月24日结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