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A17版: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伯爵夫人”奏《梁祝》纯净透明
——记昨晚在东艺音乐厅演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沙哈姆
杨建国

  ■沙哈姆昨晚演出时的情景

  昨晚,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舞台的上场门一打开,掌声便随之响起,出生于美国、现定居于以色列的小提琴演奏家沙哈姆拿着小提琴,与指挥家水蓝一前一后,穿过新加坡交响乐团的乐队席,站在了上海观众面前。

  时隔9年又来沪

  1998年9月下旬,27岁的沙哈姆成了在开张不到一个月的上海大剧院首位亮相的外国演奏家。当时,他与陈燮阳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晃9年过去了,昨晚,他又站在了上海的舞台上。

  昨晚,沙哈姆使用的还是那把名为“波利尼亚克伯爵夫人”、制作于1699年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的却是中国乐曲《梁祝》。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团员,八成以上是华裔演奏家,对《梁祝》非常了解。但水蓝说:“排练时,沙哈姆讲起《梁祝》的故事和音乐的细节来,比谁都知道得多,他对这部作品研究得很透。”

  爱上《梁祝》有原因

  沙哈姆并非第一次在音乐会上演奏《梁祝》,在欧洲、北美巡演时,他曾多次与各国乐团合作演奏这部中国作品。他说:“真的是从心底里喜欢这部美妙的作品,每次演奏,那优美的旋律总是让我的心灵变得纯净透明。”

  沙哈姆喜欢中国作品是有原因的。少年时代,他那科学家的父亲,曾经出差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到美国后,沙哈姆通过父亲拍摄的数千张照片,对中国、对上海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他阅读中国艺术典籍,了解中国文化,而听中国音乐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一段时间,他与如今已回沪担任上海爱乐乐团首席的小提琴演奏家张乐住在纽约同一幢楼里,他还与上海籍小提琴演奏家王晓东、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等经常来往。对中国文化如此喜爱并结交了那么多华裔艺术家朋友,使他更了解了包括《梁祝》在内的许多中国乐曲。

  演奏《梁祝》造悬念

  沙哈姆对《梁祝》的处理,并非只是根据乐谱肤浅地抒情,而是用大幅度的力度变化,来表现强烈的情感。他的演奏,似乎总在制造一个个情感悬念,音乐形象的轮廓非常鲜明。演奏到得意之处,他还看着正在指挥的水蓝,来一段乐谱上并没有的炫技独奏,好像在与水蓝对话一般,丰富的神情变化就如他也化成了一只蝴蝶,在《梁祝》的音乐情境之中穿梭飞舞。一部抒情的音乐作品,显然被他加入了带有强烈感情的戏剧色彩。

  演奏结束后,这部作品的作者之一陈钢对记者说:“演奏《梁祝》的外国音乐家不少,但能让中国听众感动的却不多,沙哈姆的演奏让中国观众感动,也让我感动了。”  

  本报记者 杨建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