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馆养馆还是以商养文? 绍兴民间展馆寻求新出路 章维艰 |
撰稿 章维艰 绍兴的民间收藏家甚多,私人博物馆也不少。然而几年过去了,许多私人博物馆由于承受不了成本之重,在乏人问津中不堪重负而消亡。而另一方面,又一批新的私人博物馆如破茧之蝶,振翅欲飞。 那么,绍兴民间博物馆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民间资本是否能支撑起文化产业? 在夹缝中生存 “我感觉,这两年我一直在流浪。”骆栋谈起他的古越文化收藏和展览事业时讲了这样一句话。作为绍兴最早一批收藏越地文化典籍并自行设馆展览的先行者之一,骆栋表达的可能是包括他在内的一批人的感受。 有着十多年收藏经历的骆栋,从2002年开始在绍兴开办自己的博物馆。当时,骆栋一口气在仓桥直街开设了越艺馆,在稽山公园开设了婚俗馆和百床馆,并在鲁迅故里也设了展厅。而现在,越艺馆和鲁迅故里的展馆早已“关门大吉”,只留下稽山公园内的两个展馆还在苦苦挣扎。 像骆栋那样的人为数不少。 据悉,目前我国有三四百家私人博物馆,但大部分都经营惨淡。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对私人博物馆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其维持和发展仅靠个人的投入。另一方面,博物馆的“非营利”性质带来的投资利益驱动力不够的问题使它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杠杆上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从字面上来看,私人博物馆首先是属于私人的,它是由个人筹措资金、收集展品而建立起来的。但博物馆却是一项公益事业,它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一“公”一“私”的对立,注定了私人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的尴尬地位。 有了新的突破 孙海芳,绍兴收藏界的又一名人,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 与骆栋一样,孙海芳对于古越文化也有着近乎迷恋的热爱。出于保护文物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目的,孙海芳于2005年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物王国。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孙海芳的另一个身份——浙江广科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可能就是因为企业家的身份,使得孙海芳在开设博物馆的问题上比骆栋多了一些市场化的考虑。 在建中的越国文化博物馆位于鲁迅故里和沈园两大名胜的连线上,包括三大部分:博物馆、商业中心和会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博物馆是主体,其余两个是附属部分,但是孙海芳博物馆的精髓,也正在这两个附属部分上。 虽然面前是巨额的前期投入,但孙海芳很有信心:“我的博物馆将来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剩下的投资,可以通过商业中心和会馆收回。”他算了一笔账,目前他们对博物馆的票价暂定为40元,以每年10万人次的参观量来计算,这笔费用完全可以承担起博物馆的日常开支。而商业中心和会馆建成后,将用作商业用途。可以说,孙海芳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以馆养馆”的道路。 敢问路在何方? 就在许多私人博物馆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一些企业却欲在这个领域一展拳脚,位于绍兴县平水镇的至味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个人办馆的捉襟见肘,企业办馆在资金方面就显得从容很多。近1000万元的投入,由于有了公司做后援而底气十足:“我们办馆是想使公司品牌得到提升,另外,还可以组织消费者或同行过来参观,作为一个营销平台。博物馆不收门票,运营经费全部由公司承担,完全‘以商养文’。” 这一做法虽然难以借鉴到个人办馆上,但其运作方式的某些方面仍给私人博物馆提供了一点思路:如何利用博物馆来推动相关产业,让博物馆产生附加值,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这些附加值,这或许是很多私人博物馆主目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骆栋的探索,再到孙海芳的创新,绍兴的民间博物馆,虽然步履艰难,但毕竟还是在向我们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