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年内将有“家” 南京等地启动南朝帝王陵墓石刻修缮工程 周扬天宇 |
撰稿 周扬天宇 风雨中,它们在陵墓前站立了1500多年;岁月中,它们的“同伴”或毁于战火或湮没土中;它们,就是散落于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最早在本月底,一项南朝陵墓石刻的修缮工程将启动,南京境内的南朝石刻将有望在年内住进为它们度身定做的仿古亭中。 现状 水患猛于虎 在江宁科学园南汽附近的侯村失考墓可算得上是南朝石刻自然损坏的典型。 记者前去探访时阳光明媚,但是一片杂草中的石刻却仍然浸泡在水中。由于这里石刻所处的地势低洼,又没有排水系统,一旦降雨就会形成积水,对石刻产生侵蚀作用。 在侯村失考墓前,两只辟邪纹饰已经模糊不清。早在1963年,文物部门曾对其进行整修,加石墩以支撑。这些年来,这两只辟邪受到的不只是积水的侵蚀,大气、酸雨、生物等因素都给它伤害。 经验 加顶很有效 早在2005年,南京市文物局为了保护南朝石刻,就对萧秀墓的石刻进行了加顶试点。当时对萧秀墓石刻采用的是加钢结构防护大棚,防护大棚高9米,跨度32米,将萧秀墓现存石刻全部罩住。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告诉记者,南朝虽然定都南京,但目前南京的南朝遗物已经非常少了,而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南朝石刻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珍贵的地面文物。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学术界曾经展开过大讨论,讨论的焦点就是对这些文物应该集中保护还是原址保护。如今,原址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保护 真实最重要 修缮文物最大的一个要点就是不能因为修缮而破坏文物原有的状态,这就要求修缮工程完工后,南朝石刻及其周边环境还必须保持原始的历史风貌。 南朝石刻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水患,治水也就成了修缮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计划抬高石刻的地基,使其整体处于地表之上。”蔡义巧告诉记者。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真实性原则不但要求维修者不对石刻的位置等做任何更改,甚至还会完全保留历年修缮过程中所留下的修缮痕迹。 “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它们也属于历史的一部分。”蔡义巧说,这次修缮不但要维持石刻在原有墓葬群中的空间位置,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原有神道。 方案 大壳套小壳 “根据设计方案,这几处石刻将会在一个仿古的亭子里得到充分的保护。”蔡义巧拿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图纸向记者展示起了将对石刻进行的双重保护。只见设计图中的仿古亭子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充分考虑到了对石兽的保护。 首先是用混凝土基础抬高地坪,并增强排水,这样就可以确保石兽免于“水患”。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亭则是一个坚硬的盾牌,帮助石兽抵挡日晒雨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