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党的十七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生生不息
 第A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朝石刻年内将有“家”
南京等地启动南朝帝王陵墓石刻修缮工程
周扬天宇


  撰稿  周扬天宇

  风雨中,它们在陵墓前站立了1500多年;岁月中,它们的“同伴”或毁于战火或湮没土中;它们,就是散落于南京、丹阳等地的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最早在本月底,一项南朝陵墓石刻的修缮工程将启动,南京境内的南朝石刻将有望在年内住进为它们度身定做的仿古亭中。

  现状     水患猛于虎   

  在江宁科学园南汽附近的侯村失考墓可算得上是南朝石刻自然损坏的典型。

  记者前去探访时阳光明媚,但是一片杂草中的石刻却仍然浸泡在水中。由于这里石刻所处的地势低洼,又没有排水系统,一旦降雨就会形成积水,对石刻产生侵蚀作用。

  在侯村失考墓前,两只辟邪纹饰已经模糊不清。早在1963年,文物部门曾对其进行整修,加石墩以支撑。这些年来,这两只辟邪受到的不只是积水的侵蚀,大气、酸雨、生物等因素都给它伤害。

  经验    加顶很有效  

  早在2005年,南京市文物局为了保护南朝石刻,就对萧秀墓的石刻进行了加顶试点。当时对萧秀墓石刻采用的是加钢结构防护大棚,防护大棚高9米,跨度32米,将萧秀墓现存石刻全部罩住。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告诉记者,南朝虽然定都南京,但目前南京的南朝遗物已经非常少了,而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南朝石刻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珍贵的地面文物。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学术界曾经展开过大讨论,讨论的焦点就是对这些文物应该集中保护还是原址保护。如今,原址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保护     真实最重要   

  修缮文物最大的一个要点就是不能因为修缮而破坏文物原有的状态,这就要求修缮工程完工后,南朝石刻及其周边环境还必须保持原始的历史风貌。

  南朝石刻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水患,治水也就成了修缮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计划抬高石刻的地基,使其整体处于地表之上。”蔡义巧告诉记者。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真实性原则不但要求维修者不对石刻的位置等做任何更改,甚至还会完全保留历年修缮过程中所留下的修缮痕迹。

  “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它们也属于历史的一部分。”蔡义巧说,这次修缮不但要维持石刻在原有墓葬群中的空间位置,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原有神道。

  方案     大壳套小壳   

  “根据设计方案,这几处石刻将会在一个仿古的亭子里得到充分的保护。”蔡义巧拿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图纸向记者展示起了将对石刻进行的双重保护。只见设计图中的仿古亭子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充分考虑到了对石兽的保护。

  首先是用混凝土基础抬高地坪,并增强排水,这样就可以确保石兽免于“水患”。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亭则是一个坚硬的盾牌,帮助石兽抵挡日晒雨淋。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