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海南岛的海南黄花梨,已被国家林业部门列为一级珍稀、濒危的植物,对它的重视与保护应该像对国宝熊猫一样 千金难觅黄花梨 蔡葩 陈统奎 |
|
年过九旬的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海南师范学院植物学教授钟义,将海南黄花梨比喻为植物界的“熊猫”。 一位海南黄花梨研究者近3年里访遍海南黄花梨产地,结果让人扼腕。他发现海南岛成材的野生海南黄花梨植物,即胸径超过25厘米的植物活体,几乎已被盗伐殆尽。 早在唐朝,海南黄花梨就已经是海南的贡品。明清两朝,海南黄花梨以行云流水的纹理、圆润剔透的质感,引发了文人士大夫的狂热追逐,征服了紫禁城的主人。明永乐初年,迁都大建宫殿,皇族建府,大臣修院,富贾修园,海内外热带地区生产的各种名贵木材纷进京城,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亘古未有。在众多木材中,海南花梨从天下良材中脱颖而出,造就了明清家具的辉煌。明朝天启皇帝甚至躲在后宫里当起了木匠,史称“木匠皇帝”。如今,明式海南黄花梨家具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品,是中国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艺术收藏热点。 在海南百姓眼里,海南黄花梨原来只是因其耐腐、耐浸、耐晒的特点而受到农夫的偏爱,多用以制作犁、耙、牛轭等生产工具。在黎族地区,百姓自古以来认定的“四大财富”是蛙锣(黎族的一种乐器)、牛群、山地和粉枪(猎枪的一种),并没有黄花梨。当它成为贡品而身价百倍后,由此爆发的流血事件在明清两代乃至民国的史书中不断出现。 几百年的开采使得海南黄花梨渐渐淡出人们视野,20世纪30年代,我国红木家具界的权威人士就曾断言:黄花梨(此指海南黄花梨)在我国已经绝迹。此后30年里,业内人士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 直到1963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物资交流会上,这一说法才被推翻:海南某单位带去了几立方米作为药用的“降香木”,最后这批木头流到了当时全国四大红木家具厂之一的上海雕刻艺术四厂。当年秋天,北京中式家具厂人员到上海交流、参观时,发现这批“降香木”就是被认为早已绝迹的海南黄花梨,他们马上向国务院汇报。调令随后发出,开始从海南调拨黄花梨木材。约在1964年春天,海南将收集到的几十立方米黄花梨木运往京城。据说,当年从海南调拨的海南黄花梨木至今还有存货,弥足珍贵。 20世纪50年代后,海南黄花梨屡遭摧残,甚至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1958年“大跃进”中,“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是海南热带雨林的一场灾难。黄花梨多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燃烧时火力旺盛,持续时间长,成为炼钢时不可多得的好木柴。 20世纪60至70年代,农垦大军和知识青年在海南岛砍林种胶,加上一部分当地黎民依然保留了刀耕火种的传统习俗,烧山对海南黄花梨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据统计,在这一时期,海南岛原有80%的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到47%。 上世纪90年代起,古典家具热潮汹涌,各地客商纷纷派人上岛收购海南黄花梨木,不仅将老木材搜罗一空,还将可以寻到的村前屋后的黄花梨树砍光。接着就是拆房子,搜罗旧家具、旧农具,只要与海南黄花梨木沾边的东西,统统收入囊中。 新民周刊 (蔡葩 陈统奎)(更多内容请看最新一期《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