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天龙屯堡 史美龙 |
住的是石头屋子,穿的是明代服装,说的是南京官话。这样的人群你也许非常陌生,其实他们就生活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的天龙屯堡古镇。 那天走进天龙屯堡镇,笔者的眼球立即被沿街古老的建筑所吸引,看看那围墙、屋子,都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赤膊”的墙面几乎找不到一块标准划一的砖块,就连挺拔的二层楼房也不例外。再端详他们的屋顶,没有飞檐、没有翘角,更没有雕梁画栋,屋面铺就的也是薄薄的石片。令人称奇的是一处名为“九道坎”的石屋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墙面石块老掉了牙,但骨子里仍然彰显当年刀枪不入的“英雄本色”。 迈过了“九道坎”,进入热闹的街区,跳入眼帘的仿佛是激扬的蓝色音符,因为街头走动的妇女,大多身穿深蓝色大襟宽袖服装。领口、袖口、衣襟都镶着考究的花边,腰间系着垂脚的黑色围裙。她们头部的装束十分显眼:耳朵垂系晃悠的珠子,头发梳理得根根流畅,最后涌至后脑勺扎成发团。这且不算,头上还戴着无盖的立沿式布帕,有黑色的,有白色的,腮帮子处还露出两团青丝。这样的打扮,我认定她们是少数民族的一族。然而跟一位石屋里的老乡攀谈时不禁愕然,原来,她们是道地的汉族人。 当笔者刨根究底时,老乡不时流露出自豪的口气。他说他们的祖先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成员,被派遣到天龙镇把守军事要塞。当时这里叫“饭笼驿”,军队抵达后,用石块构筑起坚固的屯堡。朝廷为了稳定军心,特批已婚军人的妻子儿女可以随军,未婚的由南京方面选配新娘。年复一年,“饭笼驿”开始人丁兴旺。清康熙年间,“饭笼驿”驻军转为地方,与朝廷渐渐疏远起来。上世纪初,当地读书人嫌“饭笼”两字不雅,就借附近天台山和龙眼山之名,结合屯堡建筑,改称地名为天龙屯堡镇。有趣的是,历经岁月沧桑,妇女的穿着打扮始终保留了明代的习惯,在贵州地区说起“三绺头”或者“凤头笄”、“凤头苗”什么的,都会直指天龙屯堡妇女。而他们也念念不忘到南京寻根问祖,说来还小有收获。 走过小商品街,前方传来一阵节奏明快的锣鼓声。摆摊卖花红豆的大妈说:“你们赶巧了,活动中心在表演‘地戏’,上海可看不到哇。”我有点纳闷,国人认识“地戏”还多亏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千里走单骑》,片中一班演“地戏”的人马都出自云南丽江呀。大妈笑着说:“那是电影啊,故事可以编么,真正的‘地戏’就在我们屯堡,当然,丽江有‘地戏’,也是我们屯堡人的光荣,人家好戏出国门,我们好戏出省门也不错呀。” 该信谁的,我顾不上考证,不过能亲眼目睹濒危剧种“地戏”应该说是这辈子的眼福。 表演地戏没有舞台,没有布景,没有音乐,5个小伙子披挂色彩斑斓的戏装,黑色布袋从上到下套到了头颈,额头分别戴着象征三国将领的精致面具和刚柔相济的刺天羽毛,随着抑扬顿挫的锣鼓和充满南京腔调的道白和吟唱,5个角色你来我往一阵厮杀,将三国暴凶董卓就地歼灭。一出20来分钟的戏很快结束了,但我仍然意犹未尽,头上套着黑布袋的演员可谓双眼分不清青红皂白,他们如何与“敌方”对阵,如何准确地移动脚步,如何又不伤及对方,实在捉摸不透。我想,留给远方观众的谜,也许是“地戏”的魅力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