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能否涅槃成凤?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答记者问 张艺 |
昨天,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苏州开幕。电影节主办方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部分领导在开幕式前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记者。16年改革,“金鸡奖”能否涅槃成凤?就观众和媒体对前几届奖项的质疑,本报记者在会后采访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 是否还下“双黄蛋”? “双黄蛋”即指两部影片同时获得同一奖项。近年来,金鸡百花奖的“双黄蛋”现象屡见不鲜,让该奖项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对此,康健民解释说,本届金鸡奖我们将尽可能避免并列获奖。但金鸡奖章程里有明确规定:如果某个奖项的首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部影片或者一个获奖者票数过半,那么这个奖项将空缺,或者可以选择票数接近半数的提名者并列获奖。对于后者,需要评委会为此专门投票决定。如果两个提名者的票数都超过半数,那么就并列获奖,如果只有一个过半,那么就选择一个。此外还规定,并列获奖的奖项,提名数必须在4个以上,18个奖项中最多有2个奖项允许并列。“金鸡奖评选的宗旨之一就是‘六亲不认,只认作品’,讲求的是学术、民主、争鸣,而且,我们会在颁奖结束后公布这一届金鸡奖评选的整个过程,所以,一定是公正、公平、公开的。” 评委缺乏年轻人? 今年金鸡奖的改革力度远远不如去年的百花奖。对此,康健民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金鸡奖作为国内一项权威的电影学术奖项,具有严谨的操作流程,并且已在业内获得了认可,所以没有必要多动。对于评委的年龄,康健民说,之前组委会也曾经请过一些年轻演员,但他们是否具备“电影艺术家”的资格,却遭到部分业内人士的质疑。“因此,这次我们请来的评委阵容比较强,有些虽然已经不再从事电影行业,但依然对电影有很深的研究,例如田华、许还山等。” 如何扩大影响力? 虽然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6年,但其影响力日益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今年安排的一些影展影片来看,金鸡奖依旧处于自娱自乐状态:《新龙门客栈》《童梦奇缘》《表妹婉君》等“老掉牙”的电影将作为影展重点影片推出;一部只拍摄了12天、表现苏州水乡特色的电影《笛声何处》竟然成了开幕影片。 有记者问康健民,为何近两年在国际电影节上风光无限的中国影片在本届金鸡奖却不见踪影,获得高票房的国产大片也榜上无名?康健民回答说:“我们的评委需要全面、整体地把握影片的质量,影片除了内容之外,其制作水准和演员的表演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他表示,近几年的商业类型大片,对激活中国电影市场以及对国内影片抗衡进口大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高票房对于这些影片来说已经是一种奖赏了。相比较而言,那些默默地、扎实地拍摄反映现实生活影片的导演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探索片为何不多? 康健民表示,这次选送的152部影片特点鲜明,其一是各种影片风格百花齐放,其二是新人辈出。“我们确实鼓励探索,但也不能忽视影片整体的艺术水准。”康健民认为,影片不能一味只在形式上探索,而忽视了内容。 本报记者 张艺 (本报苏州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