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沪渝四地专家研讨德育—— 识字弹琴替代不了品行教育 王蔚 |
“爸爸,你好!妈妈,你好!我回来了。”“回来就回来吧,喊什么喊啊。今天考了几分?作业写了吗?”这段放学以后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在昨天结束的京津沪渝四地德育研讨会上,引起了教育专家们的议论。与会的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吴玉雷对记者说,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家长的言传身教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啊。 此次在天津召开的德育研讨会,公布了一份由北京市东城区、天津市南开区、上海市长宁区和重庆市沙坪区等四地联合开展的“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显示,有5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有84%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排在前15名。随着年级的增高、课业负担的加重,家长们渴求孩子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其他都变成了“小节”。因此,本该在幼儿园和小学里作为主课的诸如节水节电、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教育内容,被识字、弹琴和奥数取代了。专家们表示,如此本末倒置的教育,终将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后遗症。 调查还表明,在家里越是娇生惯养、越是自主性差的孩子,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因为他们缺乏必须的刻苦精神。专家们表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几乎都与家庭教育的失当有关。 本报记者 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