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拥有一支业务过硬、特别敬业的技术队伍—— 主要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不满30岁 杨丽琼 杨冰 姜宁 |
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险,要迈向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更是难以一蹴而就。如何保证我们的嫦娥一号卫星首战告捷、圆满完成任务?昨天,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向记者做了详细介绍。 “很难体会这种压力!” “航天事业从来都是与高风险并存的,这次探月任务对北京飞控中心来说,充满了挑战。”朱主任坦然表示:“你很难体会到这种压力!” 朱主任介绍,在嫦娥一号整个奔月过程中,从卫星上升段至建立环月模式及进入长期管理阶段,共设置了10余种工作模式。涉及地面对卫星上行控制,要发出实时指令1000多条、延时指令900多条,注入数据50多种格式;而下行遥测工作模式,也设计了多种格式、编码方式和码速率,达到30多种组合。 多种飞行控制方案 “为了应对信号衰减问题,我们研究制定了三十多种传输、编码方式,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速度。”朱主任介绍,这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都没有遇到过,当时信号的传输方式也就两三种,现在增加了很多倍。 “我们编制了多种飞行控制方案,多套应急方案,几百种紧急情况预案,来为嫦娥一号保驾护航。”朱主任说,仅飞控实施方案就近30份、数据文件近20份,还有10多个系统间的接口控制文件,加起来多达4800多页。 80%是青年技术骨干 “人才,在飞控中心绝对是‘宝贝’。”说起自己所带的队伍,朱民才语气里充满了自豪。他说,中心拥有一支业务过硬、特别敬业的技术队伍,技术骨干以青年人为主,约占80%。在274个关键岗位上,大多是1994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主要课题的负责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朱主任说,确保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最大的保障是这支年轻的技术队伍。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他们完全能够找到收入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但是,他们从未因此动心和动摇,而是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了这项崇高的事业。很多人自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有的推迟婚期,有的把孩子拜托给年迈的父母。“有了这样一群航天人,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本报驻京记者 杨丽琼 特约记者 杨冰 姜宁 (本报北京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