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集/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女性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A33版:要闻
 第A34版:要闻
 第A35版:要闻
 第A36版:要闻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专题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广告
第A25版: 新民环球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体力行反对过度消费 拒绝购物靠捡垃圾生活
“免费族”,是圣人还是傻瓜?

韩墨

  ■ “免费族”只靠他人抛弃的东西生活
  ■ 纽约“免费族”在垃圾箱里寻找需要的生活用品

  捡食垃圾者再不能和乞丐画等号,因为欧美国家一个特殊群体——“免费素食主义者”群体(Freegans,简称“免费族”),他们依靠可食用都市垃圾和他人废弃物生活,脱离社会消费体系。

  如此奇怪的一群人,是圣人还是傻瓜?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美国《新闻周刊》女记者雷娜·凯莉花费一个月时间,亲身体验“免费族”生活,饱尝酸甜苦辣,并用日记写下所感所悟。

  这段经历,混杂新奇、满足、困惑、痛苦和自省,值得回味。

  约法九章

  凯莉的“自我体验”从2007年8月20日开始,她信心满满地在博客上宣布:“现在我是‘免费族’了!”

  凯莉为自己定下9条规矩,这些规矩也正是“免费族”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主要包括:除了本地生产食品、绿色有机食品、急需药品,不购买其他任何东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一半用电量,减少含碳物质排放;时刻牢记个人行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凯莉原本是一个爱好美食、有抽烟嗜好的“购物狂”,这些承诺对她可算“艰难任务”。不过,她决心要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绿色女神”、“环保公主”和“地球的忠实仆人”。

  淋雨生怨

  起初一切似乎进展顺利,凯莉也逐渐进入状态,然而到了第四天,一场晨雨却让她心情低落。

  那天阴雨霏霏,凯莉没带雨具,本想快步走到地铁站躲雨,可临上车才发现,自己竟忘带地铁卡。如果此时回去取伞、拿卡就意味着上班迟到,而一个“免费族”此时又不能购买新伞。左右为难中,凯莉最后既被雨淋,又没坐成地铁,于是顿感委屈,从早晨一直抱怨到下午。

  一位同事对凯莉说,你成为“免费素食主义者”以后,容易造成低血糖,所以变得饥饿、健忘和易怒。听了这话,一种“被剥夺感”涌上凯莉心头。她开始问自己,我每天和别人一样工作,处理各种麻烦事,“为什么只有我非得关心地球不可?”

  空手淘“宝”

  实验第五天,凯莉参加“免费族”成员每周一至两次的“搜索垃圾箱”行动。从垃圾箱中寻找食物和生活用品是“免费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凯莉看到,20多个“免费族”围在垃圾箱旁。其中的“老手”一边翻垃圾,一边告诉新来的人在哪几个垃圾场可以找到可口食物。

  凯莉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从垃圾箱里找到大量看起来完好无损的食物。我没开玩笑,真让人难以置信。垃圾箱里竟有你能想到的各种水果、蔬菜,还有半打西红柿罐头,甚至包装完好的卫生纸。”

  “在一家面包房前的垃圾桶内,他们发现4至5个垃圾袋,里面装满了面包圈和面包。他们打开袋子,空气里立即弥漫一股面包香味。在另一个杂货店附近,他们还找到两大包名牌饼干,上面仅有些凹痕而已。”

  这趟“淘宝之行”让凯莉感慨万千:如此挥霍浪费何以发生?这只是纽约的问题,还是各地普遍存在?

  一名“免费族”成员说:“美国民众陷入错觉,他们认为食物无穷无尽,要多少有多少,并且必须绝对鲜美。”

  抵挡诱惑

  “免费族”只能吃素、不得购物等“清规戒律”考验着凯莉定力。与此同时,“诱惑”一次次袭来。

  先是同事在一旁大吃火鸡和牛肉,后有丈夫拿着排骨在自己面前摇来晃去,肉食开始“诱惑”她。凯莉数次挡住诱惑,但也有失败,她承认自己一次在薯条上偷偷抹了点奶酪。

  在第15天的“期中总结”上,凯莉说:“我常感到一种轻微挫败感,就像一个被宠惯的孩子忽然听到家长说:‘不准你再吃糖了!’一想到这些不自在都是我自找的,就更觉得难受。丈夫有一次问我喝不喝加柠檬的冰茶,我无端冲他发火……近来脾气越来越差,几乎一点就着。”

  孤独存在

  “免费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凯莉感慨地说,“特别是你否认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方式的时候。”

  成为“免费族”后,凯莉4个周末都是在家中度过。由于不能购物、不能饮酒,她已没有出门见人的必要。她说:“我不愿出门,是不想让朋友们觉得我煞风景或故意占小便宜,毕竟出去后连杯酒都不能买。”

  思考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凯莉意识到,自己没有运动兴趣却买了全套网球用具,还有至少三套高档健身器材,如今都堆在仓库里。先前买的玻璃蚀刻画、珠宝零件、鸡尾酒搅拌器、射击用眼镜、圣诞节装饰品等等,如今也扔在仓库里不再问津。

  改变自己

  终于,凯莉的体验已到最后一天,她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再也挺不住了……如果再多体验一天,就会彻底疯掉”。一想到“免费素食”生活即将结束,她不仅可以吃到“夹着干酪和碎牛肉的三明治”,而且还可以堂而皇之地花钱买一个,凯莉感到兴奋和期待。

  另一方面,凯莉已决定从此限制消费。她说:“和一个月前的我大不相同,我不再仅仅因为降价打折而买那些不太喜欢的怪衣服。”

  她写道:“我将试着只购买本地产品和绿色食品,时刻牢记本地产品因无需长途运输而有利于减少含碳物质排放。事实上,本地食品比那些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好吃得多。”

  凯莉还决定今后要节约能源、尽可能循环使用商品,并乘坐环保交通工具。“我就发现到处都有浪费,并开始为一些做法感到罪恶,比如刷牙不关水龙头、在商场里闲逛一整天、下班了还开着公司电脑、长时间沐浴等等。”她说:“我妈真该为我感到骄傲,因为出生37年后,她的女儿终于学会出门关灯了。”

  一个月的“免费素食”生活让凯莉省下大约1200美元。她决定继续省钱,像前些天那样自带午餐上班,并且远离杂货店。

  凯莉说:“30天来对我最有意义的事,是让我开始留意自己个人行为对地球的影响。事实上,你考虑得越多,你就会越容易做出符合自己良心、有利地球生态的消费决策。”

  体验生活终于结束,凯莉迫不及待地冲进一家快餐店吃了个大汉堡。至于味道,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天上才有的美味”。

  相关链接

  什么是“免费族”

  “免费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抵制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认为人类挥霍和过度消费给地球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并身体力行,要求自己仅凭他人抛弃的东西过活,反对虐待动物和食用肉类。

  “免费族”的理论认为,人类已陷入过度消费深渊,很多需求不是出于自发,而是由厂商创造。人们被动接受刺激,进而盲目购买。这种错误消费浪费能源,破坏环境。

  “免费族”力图向他人证明,人类在过度榨取资源,因为他们仅依靠现代社会的“废弃物”就足以生活下去。

  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美国家庭每年采购的食品中14%被浪费,15%的产品在还没有到使用期限就被丢弃。“免费族”的目标就是以现身说法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现有的过度消费习惯。

  “免费族”在超市垃圾中翻寻,挑出那些被抛弃的轻度受损的产品或者刚过保质期的罐装食品。他们穿的是别人抛弃的衣服,用在大街上捡到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房子。这些东西也可能来自免费回收网(freecycle.org),用户们会在那里挂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来自“免费跳蚤市场”。

  “免费族”目前已遍及全世界,美国、英国、瑞典、巴西、韩国等地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免费主义”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它起源于反全球化及环保运动。纽约圣劳伦斯大学社会学教授鲍博·托雷斯说,由于对主流环保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免费主义”运动的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激增。

  托雷斯说,环保主义“正蜕变为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只要选择消费绿色商品,你就是一个环保者了”,而不去理会生产和配送这些商品需要消耗多少自然资源。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