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电梯里遇见上司…… |
|
在写字楼工作,难免会遇到在电梯里只有自己和上司两个人的情况。如何打发这几十秒独处的时间?新民网日前就此话题做了个网上调查。31%的网友倾向于用简单问候来打破沉默,“不说话觉得别扭,说太多也……”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周围都有磁场,当关系不密切的人进入这一磁场时,人体磁波会受到干扰。不经意间,就生成了不自在、紧张的情绪。假如狭小的电梯间里只剩下你和不那么熟悉的上司时,你如何化解尴尬,巧妙赢取印象分? “某总 您怎么来了?” 小白(工厂文职) 我们厂有几千名员工,等级森严。工人在流水线上,管理工人的小干部和普通文职在办公楼的最底层,中层干部在中间,高级经理则雄踞大家的头顶。 听说,高级经理每人一个套间,办公室、休息间、衣帽间、卫生间、吧台等应有尽有,有的还有按摩冲浪浴缸。难怪呀,无论老板们怎么辛劳,出现在公众场合总是收拾得山青水绿,精神抖擞。 我等基层员工,少有机会接触老板,特别是大老板,几乎只有一年一度的年终聚餐,才能在“千里之外”眺望几眼。除此之外,偶尔会在电梯间碰到。少了实战锻炼的机会,自然缺乏从容应对的自信和技巧,所以,如果远远看见只有老板独自等电梯,我宁愿放慢脚步,找个理由磨蹭一会儿,待老板走进电梯,再过去等下一部,免得尴尬。 实在躲不过,只得“充满激情”地叫一句:“某总好!”出电梯的时候,再来一句“某总再见!”。除此之外,我基本保持沉默,除非老板亲启金口。当然,老板无非也就是说些“家住得远不远?”“最近忙不忙?”之类的闲话,聊表对基层员工的关怀。 电梯停,总是让老板先走。但有一次例外。那天,我和大老板共往一楼层。门开了,我理所当然地等老板先走,没想到老板抢先一步,按下开门的按钮,挥手示意我先走。我岂敢僭越,堆着笑请老板迈步。没想到老板固执地要展现他的绅士和亲民风度。僵持良久,我只得听从命令,仓促跨步出去——没有享受被绅士照顾的良好感觉,却仿佛做错了事般逃窜而去。事后想想,何必呢,让老板尽兴地展示一下风度多好!这种机会,对他也很难得吧。 相较而言,我的尴尬还不算什么。工厂上下流传着一个经典故事—— 有一位空降副总,虽是海外总部直接派来的,却被一群盘根错节的“土鳖”架空。他倒也识趣,很少来公司,安心在家,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等着领工资。那天,许是为了参加一个不得缺席的会议,他竟在电梯里亮相了。所有人虽暗觉诧异,但几乎都不曾表露出来,除了一个人——只听她张口便问:“某总,今天您怎么来了?” 此言一出,电梯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人人似乎等待着一场疾风骤雨,相信此人也正懊悔得想吞掉自己的舌头。没想到,老板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还是这家公司的副总啊。”乖乖,老板果然是老板,一句陈述事实的话,短短几个字,却把多少层意思都蕴含其中,任你如何解读皆可,犹如给大家上了一堂职场课。 别过分关注 就会放松 张昊(心理咨询师)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对美国东北部中产阶级成年人进行研究,提了“个人空间”理论,认为存在4种不同的个人空间: 1. 亲密距离 是指相距0.45米以内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个人可以仔细地看清对方,并能感受到对方的气息,这是亲密者如夫妻、情侣之间求爱、安慰,或者父母和儿童之间爱抚、保护的距离。 2. 个人距离 是指相距0.45米到1.22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交往的双方也有一些亲密关系,但保持一定的限度,这是熟人、好朋友之间的距离。 3. 社会距离 是指相距1.22米到3.66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人们进行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处理各类事务,这是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的距离。 4. 公众距离 是指相距超过3.66米以上的距离。这是公众人物如演说家、明星、主持人在公众场合与一般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距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的个人空间非常敏感,如果别人侵入了这个空间,被侵入的人就会觉得难受,可能会出现不自在、紧张的情绪。当然,人们对个人空间的敏感度,会随着自己所在场所的不同而变化。比如上下班高峰时段,在拥挤的地铁或公交车上,乘客之间贴得很近,大家彼此相对可以忍受;但在乘客比较少的时段,有陌生人贴近你时,你会不舒服甚至引起警觉。 两个认识但不很熟的人在电梯里,又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微妙的心理变化呢? 首先,下属可能会紧张、尴尬,可能想打破沉默,生怕在上司面前留下坏印象,于是可能情绪紧张,越紧张就越会担心在上司面前“出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电梯恐惧症”(当然这在人群中的比例非常低)。但上司会怎么样?上司也是凡人,他也会产生类似的情绪,也不想在下属面前“出丑”。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所以,当我们在电梯里和不熟悉的上司相遇时,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关注这件事。可以简单地问候两句,也可以谈谈天气变化,或者面带微笑地不说话,无论你怎样做,只要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就行。其实上司并不会因为你的沉默就对你印象不好,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刻意去记住两个星期前的某个晚上吃了什么晚餐,同样上司也不会刻意记住某年某月某天某时在电梯里遇见你,而你又没说话。 如果你能够做到不过分关注,你的心情自然就放松了。 主动开口找话题 叶花果(贸易公司职员) 有一天上班时,我和上司进了同一部电梯。我先问好,彼此寒暄了两句,上司直奔主题:“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当时,我在负责一个项目,正进行到关键阶段,却出现了一点小问题。上司可能是随口问的,我却犯了难,词不达意地“嗯嗯啊啊”了几句,电梯门已经打开…… 还有一次,我和上司聊了两句天气之后,上司就缄口不言。我只好机械地盯着跳动的楼层数字,感到特别不自在…… 后来,我反省了一下,得出结论:电梯里遇见上司,要么就聊天,要么就简单谈工作。在聊天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很轻松,对方的新衣服、新领带,近期的热门影视剧、热点新闻等等,我都会拿来当成谈资。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些话题,上司并不反感,有时说得意犹未尽,差点拉我去他办公室继续聊。 有时,上司主动问起我的工作,我吸取教训,尽量简明扼要地回答。有一次,上司在电梯里问我对公司新产品的看法。我答:“我去看过门店了,新产品卖得不如我们预期的好,顾客反映说我们的宣传册做得不像上次那么有针对性。”这番话里面有三层意思。头一句,表明我在工作;第二句,指出我发现了问题;第三句,给出了问题症结。至于怎么解决呢,哦,电梯门开了。就请上司自己想吧。 上星期三早上,我迟到了,偏偏碰到上司。他先开口发问:“是不是去见客户了?”我赶忙答“是”。“见的谁呀?”没想到上司谈兴甚浓,非要“打破砂锅”。我灵机一动,说了一个跟上司也有点儿联系的客户名字。那个客户刚刚兼并了另一家网站,于是就向上司提起这事,他很吃惊的样子:“是吗?什么时候的事,我还真不知道。”“您不知道吗?客户今天还跟我提到您呢。”所幸,我们到了,我按住开梯钮,请上司先行。看到他微笑着走出去,我想,和上司同乘电梯,还真是不怎么轻松呢。 功夫在电梯之外 锡众(办公室主任) 在电梯间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上司偶遇,会令许多人局促不安:不说话吧,尴尬;没话找话说,也尴尬;找了话对方没回应,更尴尬!有的员工因此患上了“恐高症”,见到领导便躲着走;有的则干脆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紧盯着显示屏看;更有甚者,为了避免与领导“短兵相接”,宁可去爬楼梯…… 其实,短暂的“煎熬”背后,是深层次的担心:自己在电梯中的言行不慎,可能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到日后的人际关系,包括升迁等等。 身为员工,在电梯里碰到领导,该怎样面对? 调整心态,放下怕丢印象分的包袱。电梯相遇,是一个很自然地接触领导、并且让领导记住自己的机会,但把握这种机会的功夫,却在电梯之外——乘电梯的时间非常之短,一般只有十几秒,长的也就三四十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除非极端情况,否则很难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即使偶尔一次表现不佳,也不必过分紧张。 言谈举止不卑不亢,大方得体,保持微笑,就能基本过关。若想更进一步表现,就必须做好电梯之外的功课——首先是认人,尤其是公司里的关键人物,见到脸就得对应出名字、部门和职务,准确率必须100%;其次要能随口就来一些家长里短的问答,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我常常会和上司聊一下双方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今天天气真好/真热/真阴/真冷啊!”“我来的时候特堵车,您呢?”“昨天的球赛/电视剧/文艺演出看了吗?”等等。不要聊工作上的事,或拿自己不懂装懂的事情来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此外,了解电梯礼仪非常重要。比如,有没有等待正快速赶过来的人,有没有主动帮助不便按楼层的人,进出电梯的时候是否礼让女士或上级等等。切记,好印象不仅是说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 一不留神 成了“环保标兵” 仲杰(超市人力资源主管) 读书时曾经听英语老师说,英国人爱谈论天气,原因是“不会涉及敏感内容”。我把这个经验应用在电梯里,效果不错。 一天早晨,因为下雪,我迟到了。公司新来的部门经理也迟到了,我们恰好在电梯里“面对面”。我对经理说:“您看,这雪景多好。公交车司机只想着欣赏景色了,把我们这车人都给忘了,车子开得像蜗牛爬。”经理说:“是啊,这天气开车,安全第一呀!”后来,经理发话:那天迟到一个小时以内的员工,不扣钱了。 还有一次,我加班到晚上8时多,离开时在电梯里遇到销售部的林经理,因为不属于一个部门,彼此不太熟,寒暄的话题还是天气:“光顾埋头赶活儿了,也不知道外面天气怎么样?”林经理说:“我刚才出去了一趟,起风了,够冷的,要不要搭我的车回家?”我心想:人家客气,可别不识趣儿。赶紧推辞说:“我家就在附近,不麻烦您了。” 最有意思的是前几天下大雨,我把自备的鞋套套在脚上,走进了电梯。抬头一看,公司老总正从头到脚打量我,大概是刚才我影响了电梯启动。我赶紧解释:“在家我就这样,外面一下雨,进家就套上,免得把老婆刚擦的地板弄脏,都习惯了。不好意思,耽误大家了。”没想到老总大发感慨,吩咐前台接待员,在雨雪天的时候准备一些擦鞋布,以保持办公室的卫生。半个月后,公司的刊物上还刊登了《从鞋套看尊重他人的劳动》的文章,我一时间竟成了“环保标兵”,真让我始料未及。 幽默的素养,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需要你在人际交往中一点点积累。找到适合谈论的话题,可以使你免除身边的许多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