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去年拿出1千克黄金奖“爱心” 周馨 鲁哲 |
| ||
| ||
| ||
| ||
|
倪美琪、董兴茂,一对七十开外的老夫妻。他们退休多年,却总比许多上班的人还忙。多年来,他们身体力行,忙着“爱的教育”,播撒爱的种子,希望能在许多人的心田里发芽、开花。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鲁哲 文 设立金爱心奖并不懈地坚持 倪美琪,“爱的教育研究会”创始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说话慢条斯理。“我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给学生讲爱的教育了。”倪老师对自己的“前卫”很骄傲。当时她在继光中学当教导主任。因为“文革”刚结束不久,学校里经常有学生打群架、抽烟、赌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倪美琪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在“文革”中,学生会批斗老师,给老师剃鸳鸯头?他们本来都是好孩子呀! 她读了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令她震撼。“作者以一个儿童的眼光,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爱,亲子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间的情意……我读着读着流下了眼泪。如果我们都像书中说的那样彼此相爱,不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吗?我怎么才能创造这么一个环境呢?” 1993年,倪美琪退休了。她登记注册了“爱的教育研究会”。 “搞活动需要经费,我们当时承包学校食堂,赚了5000元钱,这钱怎么花呢?”倪美琪想用它来奖励有爱心的老师,于是从第二年开始,有了“金爱心教师奖”。只有黄金才配得上金爱心,所以就用黄金做奖品。第三年有了“金爱心学生奖”。这两个奖项隔年颁发,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累计评出各个等级“金爱心教师”2174人,“金爱心学生”1107人,“金爱心集体(班级)”1167人。十多年送出了多少黄金,董兴茂说,没有统计过,但去年一次颁奖就奖出一公斤多黄金。现在,那个学校食堂早已关门,“金爱心奖”却一年一年坚持着。董兴茂说,后来的奖励经费是通过办报纸、杂志,办补习班挣来的。 自己端碗,就想别人有没有饭吃 倪美琪有个强大的后盾,就是她的老伴董兴茂。从“爱的教育研究会”成立伊始,董兴茂就是倪美琪的精神支柱和最佳帮手。办报纸和杂志,董兴茂从组稿、编辑、校对直到发行一手操办。“以前,每个月都是我们工作人员骑三轮车送报纸的。现在在各区建立了发行站,由学校帮忙送报。”他们只有一间19平方米的小房子,书堆得到处都是,实在太挤了,但两夫妻没把心思用在买房上,把精力都投入到“爱的教育”。他们把自己地段较好的房子租出去,再添点钱,借了一处两房两厅的房子,至今一家三口仍住在借来的房子里。 这是个自己端起饭碗,想着别人有没有饭吃的人家。今年上半年,他们去河南艾滋村,带去大批衣服、食品、体育用品以及书籍。8年来,“爱的教育研究会”累计向青海的中小学捐赠了80多万册图书,今年夏天,他们又带着大批新衣新鞋、食品到青海考察结对学校。看到那里的孩子午饭只吃个馍馍、土豆,有个孩子甚至把一碗水放在太阳底下晒热了喝当“午饭”,他们心疼了,回来就商量着成立“午餐基金”,初步设想,帮助1000个孩子,一个星期能吃上一个荤菜。 女儿留学回来加盟金爱心 女儿董蕊现在也加入“爱的教育研究会”了。董蕊学的是会计与金融专业,从英国留学回来,做起了父母的帮手。父母对她的加入倒不太乐意。留学生回来,本可以找到对个人发展更有好处的工作。“研究会”里大多数是退休校长、老师,你一个年轻人加进来干吗?董蕊说自己喜欢。好在父母非常开明,“喜欢做的事,才能做好。”父母放手让她施展才能。 1994年,第一届“金爱心教师奖”评选时,巴金先生专门题词:“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是的,夫妻两为别人花费了更多的爱、同情、精力、时间,他们的生命在开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