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上海人家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观众,该拿什么吸引你
——分析金鸡百花电影节“门庭冷落”的现象
张艺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今天晚上在苏州科文中心闭幕。宏大的场面,璀璨的“明星”,将为整个电影节画上精彩的句号。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盛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经过了16年的探索和改革走到现在。纵观今年的电影节,虽然表面风光,但内里出现的“观众不多,票房不高”等隐痛依然存在。如何扩大电影节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摆脱中国电影人自娱自乐的状态,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门票收入不高

  这几天,记者抽空走访了姑苏城内的几大电影院。在离市中心15公里的科文中心内,电影观众并没有因为电影节而增加多少,且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记者询问了其中几位,都是各个街道组织来的。“这么远的地方,没有公共汽车,大白天谁愿意跑到这里看电影?”一位王姓大妈抱怨说。

  据了解,在电影节之前,苏州仅有为数不多的电影院,去年总票房只有1000多万元,而刚造好的科文中心五星级影院也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在运营初期经常门可罗雀。整个电影节期间虽然打出了10元看大片的口号,但吸引的观众屈指可数,门票收入也不高。而在昨天举行的威尼斯电影节华语获奖影片展映会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情况——在威尼斯,每到8月、9月电影节期间,市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丽都岛排队看电影。马克·穆勒的话提醒我们,观众其实是电影节真正的主人,未来的“金鸡百花”只有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才能促进电影节办得更加红火。

  难请一线影人

  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相对前几届而言,出席的明星阵容有了加强。但开幕式上,台下多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一辈电影工作者,鲜有年轻的国内影坛当红导演和明星。显然,国内的年轻影人对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似乎并不热心。

  一位来自成都的院线经理表示,金鸡百花电影节缺少电影交易市场,是对电影人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那些知名度高的国际电影人根本不需要频繁的亮相来提高人气,你电影节不能卖片,没钱可赚,我凭什么来给你撑场面?”这位经理话虽尖锐,但句句在理。马克·穆勒认为,电影节上,制片人多了,才能吸引导演来;导演多了,才能吸引好演员来;好演员多了,才能吸引观众来。而如何吸引制片人到电影节,就是看那个电影节的功能是否齐备。

  缺乏强档影片

  凭借《马背上的法庭》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导演刘杰认为,好电影是一个电影节吸引观众和人气的最根本的基础。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们始终坚持所选电影的艺术性。马克·穆勒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说自己从1979年开始运营都灵电影节时,就非常注意电影节入围影片的质量。当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悲情城市》《秋菊打官司》,也都是他推荐给组委会的。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共有58部新片参加竞赛和展映,20多部影片进行了全球首映。这些电影有一大半出自国际知名导演之手。

  反观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入围影片大都是早已下档的陈年老片,国际影展邀请来的也是东欧老片,港台电影展则变成了老电影人李行的个人回顾展。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电影节之一,“金鸡百花”竟然吸引不到一部新片的首映,实在令人扼腕,也难怪电影节吸引不了观众。

  特派记者 张艺 (本报苏州今日电)

  评论 071027107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