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一路不寂寞 ——太空中有多颗我国发射的卫星“欢送” 马亚宁 |
“嫦娥一号”卫星飞离“故乡”,踏上38万公里远的迢迢奔月路。不过,她并不寂寞,在真正“奔月”——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之前,许多卫星“兄弟”将为她一路“送行”。昨天举行的第95期名家科普讲坛上,我国“风云二号”卫星总设计师李卿细数这场“太空欢送会”中,“嫦娥”可能遇见的“手足”。 “遥望”风云系列 当“嫦娥”飞过36000公里高的太空,就能“看”到“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它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相对于地球上的人或接收站是静止不动的,跳着空中“8”字舞,每次只能“俯瞰”地球表面的1/3。在赤道上空,“风云二号”C星定点在东经105°,D星定点在东经86.5°,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全靠它们“挑大梁”。 如果“嫦娥”飞经几百公里高的近地点,则有可能与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遥遥相望。“风云一号”距地800-900公里,南北向飞行东西向扫描,靠一台10个观测通道的扫描辐射计,对地球成像。每绕地球一圈,获得一条宽2000-3000公里的地球观测带,最后拼接成地球全景图。 从1989年到2002年,我国共发射了“风云一号”A、B、C、D四颗星。C星和D星形成业务运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观测能力的国家。明年上半年,我国还将发射“风云三号”,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三维、全球、全天候、定量、高精度资料。 “经过”海洋卫星 2002年5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今年,“海洋一号”B星成功上天。它们都“目不转睛”探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域。 在高度为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海洋卫星靠一整套特殊的“望远镜”:可见光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高度计、散射计等,观测海色、温度、高度,监视赤潮、溢油、热污染、海水冰情、浅海地形等海洋环境要素,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我国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湾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挥别”导航卫星 在欢送“嫦娥“的卫星队列中,有群太空”导盲犬”。它们是由24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兄弟连”,运行高度为20200公里,被称为GPS全球定位系统。它们与地面上的手机、车载导航仪等不间断联系,随时告诉人们该往何处去。 自2000年起,我国连续发射4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我国正在研究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导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整个系统配置完成后,将与全球GPS、欧洲伽利略导航定位系统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兼容。 本报记者 马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