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为生态文明“支招” 上海国际生态建设市长高峰论坛专家畅谈生态文明 宋宁华 |
今天,正在举行的“2007上海国际生态建设市长高峰论坛”上,“生态文明”成了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几乎从每个演讲者口中不时“蹦出”。 作为首次在十七大上亮相的新名词,如何把新名词转化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在论坛上,无论是以理论见长的专家学者,还是实践多多的地域官员们,纷纷展开头脑风暴,捧出自己的“金点子”。 别在春天闻不见花香 “即使在春天,由于在空中撒播的农药也让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更别说鸟语花香了。”日本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城市规划理事杉山郁夫引用1962年一本《沉默的春天》书中描绘的危机感,时至今日,这样的危机感不但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强。 在德国慕尼黑,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三性”的发展战略,即集中性(不扩大市区,和周边地方政府制定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多样性(接纳各种类型的人,促进不同层次居民共同生活),持续性(注重环保生态,在规划中建设高密集型绿化住宅,并形成绿色网络),它们已成为政府市民的共同目标。 屋顶关系城市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不少城市细节不能忽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赵定国将这个话题引到了一个小细节上,这就是人们常常会忽视的屋顶。 一些屋顶不但影响城市鸟瞰景观,也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但会形成二次扬尘影响空气质量,还吸收能量向室内传导,是热岛效应的“帮凶”。1999年,上海绿化局成立了“城市特色绿化研究”项目,成为全国最早全面研究屋顶绿化的城市;2006年,上海市人大通过在上海市绿化条例中加入屋顶绿化条款,成为全国第一个有屋顶绿化法规性文件的城市。 因为屋顶绿化的目标首先是生态作用,其次才是景观效应。有了这样的“绿色屋顶”,夏天时候白天能节约电能20%左右,夜间也能节约15%左右。 生态是一种文明意识 除了规划、实践等保护生态的金点子,不少与会者都提到了“意识”和“习惯”的问题。上海市景观协会副理事长王钟斋表示,生态是一种文明意识,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因为他们的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区”,上海闵行区已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实现小康社会的民生考核指标体系中,并发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使区内出现一批“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商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习惯于使用再生纸、节能灯具等。 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协会专家则介绍,在不少发达国家现在都出现了一项“生活品质”的成果指标,其中包括环境持续性等5项指标。在美国,它被作为向纳税人说明行政运作方式的工具;在日本,它成为市民眼中提升城市魅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也正在向中国人走来。 本报记者 宋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