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甫枣

叶公觉


  长江边的夔州出产一种枣子,个大核小,肉厚味甜,当地称为夔州蜜枣,而我把它称为杜甫枣。

  相传夔州原来不出产这种蜜枣,是大诗人杜甫移居夔州时托人从家乡带来的树种,经他精心培育,果实累累,蜜枣满枝。但是每当枣子成熟时,邻家的一个老妇人常来偷枣子。因为连年兵荒马乱,男子大都被征入伍战死疆场,这位苦人家的女儿白白虚度青春,未能婚配。到老来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能打柴割草,聊以为生,有时腹中饥饿,就到杜甫家的枣树上采枣充饥。杜甫每见到枣子将熟,那老妇人来摘枣子时,常叫家里人躲起来,任凭那位骨瘦如柴、面容憔悴的老妇人采摘枣子去充饥果腹。

  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杜甫任老妇人采枣充饥的做法,于是夔州地方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枣儿红了时,谁都可以摘枣充饥,主人概不干涉。

  民间传说总有它的起因。杜甫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他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他的诗歌名篇“三吏”、“三别”充分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充分表现了他对贫富悬殊的愤慨。任人采枣、主人躲避的做法发生在他这样的诗人身上,我是相信的。杜甫还怀着满腔激愤和同情,写过一篇题为《负薪行》的诗篇:“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虽然诗中没有提到老妇偷枣的事,但是杜甫对当地妇女的辛劳和悲惨命运十分同情,在诗歌的结尾杜甫写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他用反问揭示了这里的妇女并不是不美丽,而是因为连年战乱,男子被征打仗,留下妇女操劳一切,使她们未老先衰,更因男子战死在外,这里的女子就很难成婚,到老只能孤苦伶仃,被迫偷枣糊口也是出于无奈。

  尽管此事正史无明载,只有口传,但民间传说即使有点创作成分,也总是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心声。

  还是让我们去品尝那香甜可口的杜甫枣吧,它才是最好的见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