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乌制造”值得借鉴

尹卫国


  据报道,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用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供需比例更是达到一比九。另外,该校毕业生中有百分之十一选择自主创业,其中多数人自己当上了老板。他们被社会称为“义乌制造”的大学生。

  “义乌制造”的人才为何有这么大本事?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可用四个字概括:学以致用。比如国际贸易专业,老师上市场营销课时,先给学生讲把握心理“挖掘”客户的技巧,课后联系厂家让学生上街叫卖产品,卖完去厂家结账;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在网上开商铺练摊;服装设计专业,组织学生为当地服务行业设计职业装等。这种“活学活用”的实战性教学,练就了学生创业的胆量和技能。

  “义乌制造”的大学生就像“野鹤”,在广阔的商海里创业精神十足,实干能力游刃有余,而这一切是在校期间就经受市场洗礼练就的。相比较,如今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成了喂养的“家鸡”,步入社会后不敢创业,不会创业,“寻食”艰难,于是许多人缩回家中“啃老”。这种状况的出现,固然与个人的情商、素质有关,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课堂教学,轻市场实践,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教育部信息,今年将有一百多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应该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存选择。因此,笔者以为,“义乌制造”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