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和酒家 王坚忍 |
当年的沪城,没有上品的黄酒,原因正如王韬所言:“沪城滨海,浦水多浊,井水多咸,不能酿酒,故绝少佳酿。”既然上海缺酿酒的好水,故以鉴湖清水酿成的绍兴黄酒,自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载着一甏甏绍酒的舟船,从水路源源涌入沪城。到了晚清,沪城内外酒家鳞次栉比,其中卖绍酒的占了大半壁江山。如宝裕酒店和王三和酒家,均为绍兴籍人士经营。在当年城隍庙附近,要说年份长久,要数开设于乾隆年间、小东门外的宝裕酒店(后因兄弟分家,拆成了王宝和与王宝裕两爿店);但要说出名,却似乎又要让王三和酒家一筹。 王三和酒家位于老城隍庙对面的方浜路上,开设于宣统三年(1911年)。底楼单开间门面,占地150平方米左右。当年,方浜路除王三和外,还有福露桢、泰和信等。据《南市区志》说王三和的来历,是因买一种拼格“三和酒”著称。但我不知何谓拼格“三和酒”,有人说是将五加皮、状元红和花雕三种绍酒掺和而成,类似鸡尾酒。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当年老城厢有一句时谚,形容喝醉老酒的人,“做仔王三和的人哉”。后来简化为“王三和人”,成了“醉汉”的借代词。再后来,它的意思既可以是说喝高了、喝醉了而发酒疯的人;也可以延伸为性格乖张、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意思跟上海闲话里的“瞎乱撞”差不多。 那时候我家离豫园很近。小时候,父亲曾带我进王三和堂吃。父亲要了一壶黄酒,下酒菜兰花豆腐干、发芽豆、熏蛋等,还要了蜜汁干,这是给我吃的。他把温过的酒,从锡酒壶里倒在一个小青花瓷碗里。稍大后,我曾提着酒瓶,替大人到王三和零拷黄酒。长大后参加工作了,休息天也拎着酒瓶到王三和零拷,回家后与大人对酌。 到了夏天,王三和还买散装啤酒,容量为一升的大啤酒杯,8分钱一杯。那时候傍晚,穿着汗衫背心,趿拉着拖鞋的男人和半大小子,拎着钢精锅子或热水瓶,在王三和门前排起了长队。灌满一热水瓶只要4毛钱。那略带苦味的清凉啤酒入口,真是爽极了。秋天,大闸蟹上市,王三和门前设摊。铁丝网篮里装着吐着泡沫的清水大闸蟹,让酒客挑选后,用绳扎好,交付营业员烧煮。顾客在柜台叫上一碗黄酒,喝酒品蟹。 上世纪90年代初,因豫园城隍庙扩容,王三和酒家搬迁至老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