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美国吃大豆餐

潘家新

  潘家新 摄

  ◆ 潘家新

  说起大豆食品,总以为中国堪称第一,我们是豆腐的发明国,我们的豆制品花色多、口味好、质量佳。然而,前不久在美国吃了一次西式大豆餐,这才明白,那洋人已把大豆食品玩转得十分地道。

  位于美国中部的爱荷华州盛产大豆,那日我们一行中国人去到爱荷华大豆食品协会,迎接我们的是一桌丰盛的美国大豆午餐:大豆面包、酱汁老豆腐、大豆烧烤酱、各色豆奶、大豆奶昔、烘焙大豆、豆皮饼干以及不同口味的大豆“薯片”。细细看,除了那盘西式酱汁烹饪的老豆腐还是中国豆制品的模样,其他的大豆食品都是完全“西化”的。

  热情好客的琳达娴熟地为我们做“汉堡”,她剖开大豆面包,抹上大豆烧烤酱,放一叶生菜,加一块老豆腐,再塞一片蕃茄,一个“大豆汉堡”就做成了。我们慢慢品尝,这素汉堡没了肉汉堡的肥润,倒也清香爽口,别具风味。

  这大豆食品中,我们最爱喝奶昔,入口细滑醇厚、奶香浓郁,只是这大豆奶昔为何少有豆味?琳达说,因为美国人不喜欢那股“豆腥”。我们还爱嚼大豆“薯片”,这假薯片的调味一如真薯片,却多了大豆特有的炒香和松脆;与真薯片相比,大豆“薯片”的脂肪含量低、热量低、蛋白质高、纤维素高。

  餐后,琳达又从冰箱中取出大豆冰淇淋,那一方巧克力包裹的大豆“冰砖”,香甜细腻,入口即化,却也是只有奶香而无大豆的味儿。

  闲聊中,琳达告诉我们,作为爱荷华大豆食品协会的工作人员,她和同事们经常要去学校、社区宣传推广大豆食品,因为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美国人的健康。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截至2006年,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肥胖(超重30磅);在爱荷华州,60%的成年人体重超标,一半儿童肥胖或处于肥胖边缘。科学研究已证实,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大豆富含高蛋白、高纤维且低脂肪、低热量,可以有效遏制肥胖,有益人体心脑血管,是健康膳食的“明星”。

  为了普及大豆食品,美国人也是动足了脑筋。人们不喜欢大豆的“味儿”,那就“改头换面”变豆为“乳”;人们爱吃薯片,那就用大豆来做“薯片”;就连一包巴掌大小的豆皮饼干,袋子上除了标明具体的营养成分,还印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健康提示:“每天食用25克大豆蛋白,可以有效减少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自觉地每日服用大豆食品,以利健康。

  一次平常的大豆餐,展示了美国人科学、务实的精神。中国是大豆食品的发源国,如今面对越来越多的肥胖同胞,面对不断上升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这美国大豆餐多少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