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与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家李牧印象

张跻


  乍一见李牧,一股侠义豪气扑面而来:黝黑的皮肤,蓄着八角胡留着披肩的长发,着一身中国传统的唐装……“腾格尔式”的外貌特征将他张扬的个性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和他的外貌一样,李牧的画也极富个性。他幼年习画,受潘天寿、吴茀之等大家影响,在传承中国画艺术精髓方面,他深悟“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真谛,不落窠臼,以其独特的视角追求艺术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花鸟画家,他从不把自己的画贴上“文人画”的标签,把玩技法,故弄玄虚,提升“卖相”,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深入生活,讴歌丰收的喜悦和田园风光。在绘画实践中,画家将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这些“文人画”的基本元素融入了他的稻草、簸箕和耙,契合得十分完美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认为,艺术要追求“不一样”,如出一辙的东西充其量也只能叫作“工艺品”。画家要能放下架子,走出大宅深院,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画家也要耐得住寂寞,摆脱急功近利的诱惑,自觉抵御浮躁之风的干扰。

  李牧出生于安徽定远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为读书,曾变卖家当节衣缩食用于购书和画画,17岁参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武警战士。家乡水土的浸淫和军旅生涯的磨炼,造就了他稻田菜园般的“土气”和粗犷彪悍的禀性。农家生活是他经常表现的画题,七尺画案是他挥洒激情的舞台。无论是农舍的草垛、笸箩和耙,抑或是野外的麻雀山鸡,无不烂熟于胸,皆可入画。他具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和娴熟的表现技法,水墨幻化、勾勒设色,须臾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便在他手腕的游弋中跃然纸上,气韵生动,气象万千。

  李牧对生活和创作的感悟是真诚的,他忘情地讴歌收获,是缘于孩提时代对吃饱肚皮的奢望。在他内心,田野里的稻草成了支撑生命的脊梁;在他眼里,一望无际并排站立的草桩竟幻化成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将士,仿佛再现了秦兵马俑奇观,让画家感到心灵的震撼!他用笔墨尽情挥洒,不知不觉,眼角竟噙着激动的泪花。他说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这些作品是鲜活的,他以稻草为主题所创作出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系列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其代表作《稻草》被浙江吴茀之纪念馆所收藏。今年七月,他与刘大为、冯远、李铎、马振声等人,作为参加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邀请展的代表,成为北京荣宝斋的特约画家。

  “笔墨当随时代”,执着的李牧已近知天命,画风亦日臻成熟,在当今一片变革的声浪中,他也在苦苦地求索新的跨越。然而,李牧清醒地认识到,无论画风怎么变,创作的源泉始终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所谓“收尽奇峰打草稿”,他坚信艺术不能脱离生活,写实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他将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草根艺术”。李牧赞叹上海同道的灵性与创新,同时赞叹上海的勃勃生机与大气谦和的人文精神。他近日创作的丈二巨制《上海之春》,便是这种心境的真情流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