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慰问团实地考察川滇灾区后提出救灾防灾新思路—— 除了钱物,技术援助也很需要 姚丽萍 |
“在四川看到的灾情,让我们震惊!我们感到,除了物资和现金援助,灾区也很需要技术援助。”今天上午,在“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大会前,市民代表刘刚说。 今年10月13日至17日,本市第一次组织市民慰问团赴川、滇灾区实地了解灾情,大家亲眼目睹了当地百姓为重建家园付出的艰苦努力。市民代表们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技术防灾”“智力抗灾”等新思路。 造新房前先请专家 “四川省仪陇县有个村子,一户村民3年盖了两回房,盖了冲掉,冲掉又盖。”市民代表卢亦男说,仪陇县是泥石流常发的重灾区,“灾害常来,民房常建”,如此循环往复。除了泥石流的威胁,当地的地质状况也很特别,对造房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造房前,要有充分的技术评估和指导,这样民房的抗灾系数才能提高。”市民代表祝一萍说,上海的地质、规划、建筑专家如果能协助当地“技术防灾”,可望提高抗灾效率,降低救灾成本。 让建筑工“带薪”救灾 “青川县灾后重建,是谁在造房子?妇女!”刘刚说,上海不少建筑工人来自四川,青川县来的就有不少。男劳力不在家,灾后重建家园的重担就落在了妇女肩上。 “造房子这种活儿,恐怕更适合男人来干,这不是性别歧视。”刘刚建议,灾后重建时,上海的建筑企业不妨让受灾地民工“带薪”回乡参与重建,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再设计,但这的确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援助思路。 医疗培训“智力抗灾” “灾情发生后,最需要的一种支援是医疗。”市民代表刘瑾说,青川县民政局提出一个愿望——上海能否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一些短期培训。 “医疗培训,不只能在救灾时发生作用,在平常也很有用。”刘刚说,当地缺少医务人员,不少人看病十分困难,短期的医疗培训应该是“智力抗灾”的一种很好方式。 “现在,‘智力抗灾’已经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苗头。”刘刚说,今年当地拿出140万元抗灾资金用于助学,援助了350名贫困大学生,积蓄人力资源,未雨绸缪。 本报记者 姚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