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与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民慰问团实地考察川滇灾区后提出救灾防灾新思路——
除了钱物,技术援助也很需要

姚丽萍


  “在四川看到的灾情,让我们震惊!我们感到,除了物资和现金援助,灾区也很需要技术援助。”今天上午,在“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大会前,市民代表刘刚说。

  今年10月13日至17日,本市第一次组织市民慰问团赴川、滇灾区实地了解灾情,大家亲眼目睹了当地百姓为重建家园付出的艰苦努力。市民代表们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技术防灾”“智力抗灾”等新思路。

  造新房前先请专家

  “四川省仪陇县有个村子,一户村民3年盖了两回房,盖了冲掉,冲掉又盖。”市民代表卢亦男说,仪陇县是泥石流常发的重灾区,“灾害常来,民房常建”,如此循环往复。除了泥石流的威胁,当地的地质状况也很特别,对造房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造房前,要有充分的技术评估和指导,这样民房的抗灾系数才能提高。”市民代表祝一萍说,上海的地质、规划、建筑专家如果能协助当地“技术防灾”,可望提高抗灾效率,降低救灾成本。

  让建筑工“带薪”救灾

  “青川县灾后重建,是谁在造房子?妇女!”刘刚说,上海不少建筑工人来自四川,青川县来的就有不少。男劳力不在家,灾后重建家园的重担就落在了妇女肩上。

  “造房子这种活儿,恐怕更适合男人来干,这不是性别歧视。”刘刚建议,灾后重建时,上海的建筑企业不妨让受灾地民工“带薪”回乡参与重建,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再设计,但这的确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援助思路。

  医疗培训“智力抗灾”

  “灾情发生后,最需要的一种支援是医疗。”市民代表刘瑾说,青川县民政局提出一个愿望——上海能否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一些短期培训。

  “医疗培训,不只能在救灾时发生作用,在平常也很有用。”刘刚说,当地缺少医务人员,不少人看病十分困难,短期的医疗培训应该是“智力抗灾”的一种很好方式。

  “现在,‘智力抗灾’已经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苗头。”刘刚说,今年当地拿出140万元抗灾资金用于助学,援助了350名贫困大学生,积蓄人力资源,未雨绸缪。

  本报记者 姚丽萍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