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生数据领会十七大精神 黄力之 |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章节推出,这意味着民生问题已经从一般的号召进入全党的焦距,任何一级的党组织或者党员领导干部,都不可能只从说说而已去理解和对待。这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自然是深得民心的。更使老百姓开心的是,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而且能够触摸到的民生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几句朴实而带有历代仁人志士理想色彩的庄严承诺,让我们发现:社会和谐与小康社会,都是紧紧和自己贴近的。 除了文件上那些温暖人心的表述外,更有必要从数据去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因为它们将告诉人们:党中央的决心有多大,以及现实的趋势如何。 查查有关统计资料,我们会看到十七大的承诺是何等的庄重,例如: 2002—2006年四年间,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年度目标。2007年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2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计划的70%。这一点,在上海已经转化为社区壁报上的那一条条就业信息。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各地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下大力气降低今年以来由于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在这方面,上海也是在步步升高。2005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每人每月290元调整为300元。2006年调高为320元,到今年,为应对国内主副食品价格上涨,又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每一个行走在街头的老百姓身上的事。 也许数据是枯燥的,但只要把它们与十七大文件中所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联系起来,人们就会切切实实地领会到十七大精神。有了全体人民的这种领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在全民的参与热情中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