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与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上海地产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也找到了自食其力的感觉
——殷行社区阳光工场为50多名智障者提供稳定工作
邵宁


  秋日的阳光洒进150平方米的大房间,照亮了天蓝色的墙壁上画着的大树等卡通图案,也将几排浅绿、粉红等颜色的长条桌映得格外温暖。桌子两边,坐满了年轻人。他们三人一组,不停地为手里的香皂“穿上”外包装、贴上说明书、商标。很快,一块块包装好的蜂花檀香皂从他们手中诞生了。

  这是记者昨天在殷行社区阳光工场见到的情景。一个多月前,殷行街道花了20多万元,将一间自行车棚改造成了温馨的阳光工场。在工场里忙碌着的年轻人都是殷行阳光之家的智障学员,令人难以相信,这些按出口标准包装好的蜂花檀香皂,都出自他们之手。目前已有50多人在这里工作,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这里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时30分到下午4时,中间有一个半小时的午休。一个多月来,学员们在阳光工场找到了自食其力的感觉,爱上了这里。下班了,他们也不愿意回去,帮着老师和助残员将工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位家长激动地说:“阳光之家开了以后,孩子能有个地方去,太太平平地不闯祸,我们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孩子还能有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

  由于智障学员的劳动效率无法与健全人相比,为了提高他们的收入,双钱集团出资200万元,建立“双钱阳光百万基金”,补贴他们的劳动所得。此外,区政府还提供每月每人200元的车费、午餐费补贴。

  记者从杨浦区政府获悉,年内,这样的阳光工场将覆盖全区所有12个街道(镇),可以让四五百名适龄智障青年在其中劳动,区里还将为他们缴纳“三金”,解除他们的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邵宁

  评论 071030104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