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再利用 候鸟乐栖息 鲜花齐绽放 上海化工区里“长”出怡人湿地 纪海鹰、叶薇 |
| ||
| ||
| ||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纪海鹰 摄 叶薇 文 野鸭戏碧水,白鹭上青天;芦苇随风摆,睡莲半开颜。这幅画面,不在风景区,而在化工区。上海化学工业区东侧,一大片人工湿地悄然“长”出,引来不少翠鸟、白鹭、野鸭做客。 洼池密布 层层净化废水 建造人工湿地,是上海化工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胆尝试。过去,化工区的工业废水经废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深海。今后,大部分工业废水将从废水处理厂流向湿地,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再次净化,流回园区,循环利用于工业流程。按预想,湿地废水净化工程每天能处理2.5万吨废水,处理后的水能养鱼、浇花、喂畜。 湿地共33公顷,呈“L”形。40多个大小不一的池子分布其中,各有用处。有的收集废水,有的种植多类水生植物,降解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废水依次流过水池,污染程度逐层降低,完成“湿地净化之旅”后,水质能达国家地表水四类标准。 植物混搭 配制去污妙方 湿地深处,大片芦苇,高高低低,随风起落。“水生植物不能随便种,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讲究。”湿地管理员小李说。 很多池子内,都种了芦苇、水葱、宽叶香蒲4种植物,有的池子芦苇多,有的水葱多,有的平衡搭配、穿插种植。“这些植物都能吸附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同植物的功效不同,混合搭配,能有效净化废水。” 湿地末端,颜色渐多。淡粉的睡莲、黄色的美人蕉、翠绿的池杉、蓝紫的紫穗槐,或卧水中央,或绕水而立,为水景增色不少。 鸟禽嬉戏 共筑生态乐园 在湿地里安静地移步,不一会,便看到几只野鸭浮起,在水中打着转儿。突然,一个猛子扎进去,又冒出来,张开翅膀拍打水面。又一会,翠鸟盘旋而下,在水面疾飞,一眨眼,轻轻落在苇秆上。稍微听到一些声响,它们就迅速躲了起来。 化工区湿地建成没多久,就吸引了不少鸟禽。清晨和黄昏是湿地最美的时刻,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云雀、白脊翎鸟来回穿梭,白鹭偶尔也来“凑热闹”。国庆节期间,就有几十只白鹭结伴飞到湿地栖息。也许有一天,化工区湿地会成为候鸟南来北往的中转站。 详细 071030109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