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与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A17版: 文娱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驱车2000多公里赴京看画
——京沪中国画院50年作品展侧记
杨丽琼


  一辆满载乘客的中巴车,从四川成都出发,昼夜疾驰直奔北京。全车乘客此行只有一个目的,观看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50年作品展”。这桩逸事是昨天下午记者采访时听说的。据说,驱车两千多公里专程赴京看画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还未曾有过。

  机会难得佳作多

  自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京沪两个中国画院成立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10月25日,囊括齐白石、林风眠等两院260余位艺术大师、优秀画家,占用了中国美术馆所有展厅的641件经典名作隆重揭幕展出,成为今秋我国画坛一大盛事,观众从全国各地涌来。

  一位年轻观众说,这些作品凸显了齐白石、林风眠两位中国画大家以各自九十多岁的生命历程,全力贡献于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及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欣赏到他们这么多的作品,机会是很难得的!”

  比标本还要逼真

  在展出的齐白石先生画作中,有24幅的框边上各拴着一个放大镜。原来,这是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大师早年为年老视力衰退时所作的准备,先在大张的宣纸上画下小小的蜻蜓、蚂蚱、蜘蛛、蜜蜂、蝴蝶、苍蝇、蝈蝈等草虫,留待将来再补上花鸟、山水。这些未完成画作的用纸最小也近一尺见方,上面的虫子却只有小拇指或指甲大小。一位观众感慨道,这些小虫子头上的触角、胡须、腿上的小绒毛,在放大镜下看,真比动物学家手下的标本还要逼真。

  记录历史很真实

  展览共有六个板块,其中“火红年代”板块显得格外不同。159幅创作于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的作品,大多主题为轧钢、高炉、造船、万吨水压机、修水库、公社牛场,山水中是“红旗渠水绕”,花鸟变成了大丰收的蔬果,人物学毛选、学雷锋、剥玉米。不少作品是“集体创作”的,一幅40多米的长卷,6位画家用了一年多时间,全方位展现了“大跃进”时的北京面貌。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说,当时赖少奇、林风眠、陆俨少、朱屺瞻等几乎所有的上海画院画家都走向了农村工厂,通过建设主题开启了中国画表现重大题材的创作模式。

  记者了解到,短短5天,观众留言已有厚厚一摞。“非常好!”“太棒了!”“大开眼界,非常喜欢!”一些年轻观众用这样简短的留言表达他们的观感。一位观众写道:“这次画展太难得了!南北两个知名画院的精品放在一起展,使我们能尽情欣赏,太不容易了。”不少观众则希望“今后能多看到这样有品位的绘画作品!”

  驻北京记者  杨丽琼

  (本报北京今日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