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新米大量上市身价未涨 市民尝鲜更重吃口,“早产”米难有市场 邱澄 秦武平 |
本报讯(实习生 邱澄 记者 秦武平)就在上海郊区大部分稻田依旧挂穗静等下月初开镰收割时,申城超市货架上的新米早已铺得满满当当。上市最早供应量最大的当属“五月粳”,“十一”国庆节后就已在申城各大超市飘香。对于越来越多新米抢早市,喜欢尝鲜的上海市民挑挑拣拣早就习以为常。 今年以来,各地早熟大米丰收,加上诸多品牌新米争相抢占上海市场,今年新米市场价“牛头”难以见涨。 目前,“五月粳”新米在大卖场售价每公斤4元左右,基本与去年持平。籽粒细长的“丰优香占”,是今年加入上海主战场的一个新米品牌,尽管上市比“五月粳”晚了一个多星期,但吃口比泰国大米更柔软香糯,因此每公斤售价超过6元,在沪上一些华联超市的日销量达1500公斤。更多新米品牌亮出新价加入市场“战团”不久,就推出每10公斤优惠2元的促销价走薄利多销道路。 目前,上海市场的早熟大米主力,是来自苏北的海丰农场,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8.9万亩,插秧就比上海郊区提前半个月,加上规模化收割和大型烘干机等先进机械越来越多使用,只要5天就可把田里稻穗变成货架上新米。因此,海丰系列优质大米往往比上海市郊新米提前上市近一个月。 有些市民担心,当前新米上市越来越早,是否意味着生长期变短,营养价值随之有所降低?其实,按自然规律生长的早稻品种,一般在9月底就可成熟,加上现在加工和流通渠道效率提升,因此十月初上市已属正常。过去,一些中熟品种稻谷为抢早市鲜头而提前收割,在农贸市场出现了“早产”大米。 为防“早产”大米和其他杂牌侵袭,海丰系列优质大米只采用直销手段拒绝“二次批发”,90%以上在联华、华联、易买得、易初莲花等各大卖场超市上市,不进普通农贸市场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