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了廿五年的师生情 丁 汀 |
一学年和廿五年相比,实在是人生路上不足挂齿的瞬间,然而,廿五年前曾经做过他们语文老师及班主任的我,始终难以忘却那个“太过用心”和“小有成就”的一学年。 1982年,我从农业队被调到农场西北片的第二小学,担任四小班语文老师及班主任。尽管自己也只有被“残缺教育”和奋发自学的经历,但对于怎样当好老师却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做班主任了。 所幸我太过用心于“师道尊严”和“为人师表”之古训,一学年中,竟然将全班45个农场弟子们“折腾”得有滋有味: 接手约三天,几乎已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姓名,从而奠定了整肃上课纪律的基础;学年结束语文考试成绩人均达到84.8分,几乎是刚接手时一次语文统测人均48.3分的一倍;1982年4月11日举行了一次崇明岛上史无前例的学生野营拉练活动,名曰“寻找垦荒者足迹”,学生们步行三四十里地,看到了崇明岛的北滩和万里长江流经岛北的北支流,学会了野地搭灶烧咸肉菜饭,深切体会了同学们相互帮助的十分重要性;学年结束时,经过当时市农场局的好一番严格考核:我班荣获“自动化中队”称号,成为东风农场小学有史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班级。 随着我职业记者、编辑生涯的开始,这些原本属于“小儿科”的辉煌成果早已被淹没在旧日的记忆之中,然而,我和那班农场孩子建立起来的不同寻常的师生情结,总像一团持续发酵的酵母,慢慢地、时不时地触动着我年逾天命以后自然会有的“幸福回忆”之中,在我的脑海里却常常浮现25年前学生们的一幕又一幕往事…… 我时常自嘲:沉浸在回忆中的人,难免自作多情! 然而,一则令人惊喜的短信却实现了我发酵了25年的师生情结之梦:现在华东医院的“白衣天使”、昔日的中队长刘惠蕙代表已搜集到的十多个同学的共同心愿:要集体来看我! 因工作关系,日收短信无数,唯此短信让我一夜难眠。 8月4日下午,学生们陆续来了,大多数学生我认得,尤其是班干部印象深,有的学生我认了好久才从遥远的记忆中勾起印象。许晓栋大概怕我“老木隆冬”拎勿清,还带着当年的集体照一一指认。学生们个个拨冗请假冒着酷暑,大部分从上海东北角的杨浦、宝山区斜跨市区朝我居住的西南角——锦江乐园附近赶来! 昔日十一二岁的学生们,如今已是三十六七岁的中年人,别说我要认一番,就连学生们之间也认了好久。廿五年的岁月沧桑,毕竟在昔日童稚的脸庞上刻下了成熟的印痕。他们的职业尽管各不相同,但性格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尽情地调笑、揶揄;互揭昔日老底;共同声讨我那上课时用的一根青竹教鞭,深情地感慨那时打下的语文基础……整个屋子几乎要被时时轰起的声浪抬起来。那个高兴劲、那个欢畅淋漓尽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成熟的青春活力。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能为积极人生去作努力,这或许就是我——曾经是他们班主任老师此刻最大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