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法治视窗
 第A10版:广 告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 广 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11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向璀璨新发现还是疯狂的极端?
史上“十大怪异科学实验”出炉

马震


  将在3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列出了“史上十大最怪异科学实验”。《泰晤士报》10月31日援引文章作者的话说:“除了怀疑、惊讶和恶心,这些实验更让我发笑。但这些实验不是疯子的作品,而是出自诚实、勤奋但不愿意接受普通观念的科学家。有时候,这种疯狂带来的是璀璨的新发现;有时候,它可能会以疯狂结尾。”

      一、迷幻大象

  美国研究人员于1962年给一头大象注射了297毫克迷幻药,这一药量约为人类能承受最大量的3000倍。结果大象在怒号中倒下,并在不到一个小时内死去。

  结论:“大象好像对这种药敏感。”

  二、空中恐怖

  上世纪60年代,飞行员告诉10名参加飞行训练的水兵,飞机正失去控制,马上要坠入大海,必需赶快填写保险单。这些水兵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参加实验。

  结论:迫在眉睫的死亡恐惧让人比平时犯更多错误。

  三、胳肢学笑

  美国心理学教授莱乌巴上世纪30年代提出假说,认为人在被胳肢时才学会笑,而且这种反应不是天生。

  为了验证,他规定家人在他在场时,被胳肢不准笑。他儿子7岁时,才在被胳肢时笑。这并没阻止莱乌巴的实验,他又拿女儿做起了实验。

  结论:无

  四、无头老鼠与花脸

  明尼苏达大学的兰迪1924年时研究人类有厌恶感的面部表情。他先用木炭在志愿者脸上画线,然后让他们闻氨水、看色情读物。随后让志愿者砍掉小白鼠的头。所有人最初都拒绝,但最终大部分人还是照做。

  结论:实验者的表现“更像是邪教成员在为教主作出牺牲”。

  五、起死回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科尼斯上世纪30年代研究如何让人死而复活。他把尸体放在跷跷板上晃来晃去,“以促进血液循环”,并给尸体注射抗凝血剂和肾上腺素。

  结论:无

  六、睡眠中学习

  美国的莱尚1942年做了个实验,希望能阻止男孩咬指甲。他在孩子们熟睡时播放“别咬指甲”的录音。

  结论:40%参与实验的孩子不再咬指甲。但有人认为,“孩子们可能在想,如果我停止咬指甲,那个扰人美梦的怪男人可能就会走开”。

  七、好色火鸡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两位学者上世纪60年代研究火鸡的性行为。科学家把一只母火鸡模型“肢解”,研究母火鸡到底哪里吸引公火鸡。实验中,模型火鸡的“尾巴、脚和翅膀逐渐被拿走”,但直到只剩下头时,公火鸡依然“性趣不减”。

  结论:“火鸡对伙伴并不挑剔”。

  八、双头狗

  苏联外科医生迪米霍夫1954年时公布了他制造的双头狗。那只狗有两个头,其中一个狗头“嫁接”在另一只狗的脖子上,那个嫁接的狗头能舔牛奶喝。

  结论:两只狗很快因器官排异死掉。

  九、喝呕吐物医生

  美国医生弗斯19世纪初为证明黄热病并非传染病,开始以自身做实验。他先是在伤口上倒感染黄热病病人的呕吐物,进而喝那些呕吐物。

  结论:实验中,他确实没生病。但事实证明,并不是他的假设成立,而是黄热病病毒要通过血液传染,特别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染。

  十、睁眼睡觉

  爱丁堡大学的睡眠研究学家奥斯瓦尔德为了研究进入睡眠的极端条件,找了3个志愿者做实验。3人的眼皮被粘上,不能闭眼,面前有不停闪烁的灯光,腿上还接着电击器、耳朵还要听嘈杂的音乐声。面对种种“睡眠阻碍”,接受实验者的脑电波显示,他们在12分钟内就已睡着。

  结论:奥斯瓦尔德怀疑,接受实验者所受的刺激“太单调”。

  马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