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部门大设热线无非就是想反映对工作的高度重视,可重视不等于要电话多。很多情况下,电话越多是越坏事,群众无所适从,不知打哪个最好 老百姓不是记忆大师 朱慧松 |
昨天有报纸报道一则新闻:政府部门的便民热线繁多,但群众能记住者有几?而“开个饭店需要办啥手续”这一个问题,让记者打了20多个电话也没完全弄清。“碰到问题不知该向谁咨询,咨询时费尽周折。”记者调查发现,面对让人眼花缭乱、各自为政的便民热线,一些群众求助咨询时难免张冠李戴、无所适从,而群众通过电话向政府部门求助咨询时,也并非“一帆风顺”。 毋庸置疑,现在诸多职能部门都开设了热线电话。说起来这些电话个个都和群众关系密切,都很重要,但电话如此众多,分得如此之细,非得把人给逼成“记忆大师”呀!脑袋是装不下了,那就把报纸、电话簿随身带着吧,可如此出门走亲访友实在是累,要真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恐怕找号码都得费半天工夫。而就算打去了,也往往因没“打准”而碰壁,被甲热线踢到乙热线,再到丙热线……最后是口干舌燥,电话费花去不少,啥事也没办成。 职能部门设置的热线电话过多、过滥早就备受社会诟病,这些部门大设热线无非就是想反映对工作的高度重视,可重视不等于要电话多。很多情况下,电话越多是越坏事,群众无所适从,不知打哪个最好;有关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换来一片怨声。其实即便只有一部热线,只要能确保其畅通有效就够了。如“110”是百姓最熟悉的热线电话,原因就在于其简单便捷。而若规定“被偷拨110a”、“被抢拨110b”、“被骗拨110c”、“被砍拨110d”、“被拐拨110e”……恐怕这个110就不怎么灵了。 当然,各个部门有自己的分工,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没有好的办法。曾有媒体介绍,在一些国家,特别服务电话只有两个,一个是紧急报警电话,一个是非紧急求助电话。人们只要记住这两个号码就OK了。当然不是说国外的经验就一定是好的,但别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总没错吧,希望有关部门甭把咱老百姓当成“记忆大师”,让我们能少记几个号码。因此希望有关方面将各个热线号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由工作人员再分门别类转交到各个部门。这样市民打起来方便,各部门处理起来也快捷,何乐而不为呢? 大河报 (朱慧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