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法治视窗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职场方圆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15版: 时尚·心情主张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在澳洲两城之间
——一位小留学的两年心路历程
黄费小 奶昔

  ■ 标志建筑前留个影,放松一下学习紧张的心情
  上海、东京、台湾留学生双休日结伴去商场自娱自乐
  ▲ 沙滩,澳洲本土人的天下
  望着水族馆中的鱼儿,思念远方的亲人,小留学生经常会遐想
  海钓,澳洲人的玩物

   作为一个有着两年留学经验的我已经写了不少篇报道,每次都是围绕着极其正面的留学历程,正面的事例太多,也许会让读者产生误区。这次应编辑之约,我想写一写负面的带有批评的事例,也许能让留学生和即将留学的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看到不同的一面,从中获取我们的经验,从而掌握更多处世的方法。

  说起“友谊”真的很难

  走在悉尼的市中心细数人群不难发现20个人中10个亚洲人,10个亚洲人中8个中国人,8个中国人中5个留学生。就是这样的比例让自己有时候会恍惚到底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外国人并不懂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们不懂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理由,他们所认知的只是我们过多地“占领”了他们的地盘,自然就会对中国人产生歧视。当我们走在学校,不时听到一些人在议论“I am sick of those Chinese.This is Australia not China”(被这些中国人烦死了,这是澳大利亚不是中国)。我们虽然听后很气愤,但是我们中国人确实太多了呀。我们选择到他们学校学习,虽然我们有着好成绩,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考到好分数,但是文化背景不一样,又有多少外国人真正给予理解。    

  怎样看待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负面看法。如何结交外国朋友需要很大的技巧。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许大家都想象不到大多数澳洲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穿着土土的衣服,人们拿着大扇子坐在大街上乘凉的景象。这些印象的的确确在澳洲人心里留下了。大家一定好奇这是如何出现的?中国的新闻在澳洲人垄断的媒体中不常出现,但是负面新闻都会传千里。学校里单纯的外国孩子只会看着表象来决定他们的世界观,那就是中国好“土”,亚洲人“危险”。也许在中国的人都不知道美国的韩国人持枪杀人事件看似只是对美国造成了影响,但是新闻过后作为留学生的我们被投来了多少歧视的目光。在他们眼里中国人不会说英语,只会做数学,只爱学习不爱运动,只是一些没有主见的学习机器。在外国孩子心里一个好学生的定义是要广交朋友,有幽默感,兴趣广泛,有很强交际能力的人,而真正的学习成绩可能完全排不上号。这个巨大的文化差异成了“国际友谊”的一道鸿沟。我们会各式各样的乐器,但是不会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有惊人的学习生活能力,但是少了处事沟通能力;我们善于为自己着想,却忽略了团队的精神;我们看不起澳洲人的懒散,却看不到他们更热爱生活。在学校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有被外国人欺负的事例,在我们年级组开会的时候,一个澳洲女孩大胆地把脚搁在一个留学生的头上,我们看了无疑是被彻底侮辱了,但是这是他们对于不能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公然不礼貌。这样的我们还能和老外成为朋友吗?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老外的想法。真正的“友谊”真的很令人担心!

  多么想找一位可信赖的老师

  对于老师大家都有不同对于这个职业的定义,最能概括的也就是韩愈的一席言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中国的老师不光热衷于教书更热衷于教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把学生成功地送进一流大学就是老师的目标。所以教师被认为是极其高尚神圣值得被尊敬的职业。而在澳大利亚老师的定义就是“师者,授业仅此而已”。教师的这个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教给学生知识的人而已。学生和老师之间不会有亲近也不会有争吵,更谈不上哪个学生在背地里议论这个老师的好坏。主要原因也在于老师们也只把教书当任务一样完成,当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在他们看来“我不该用自己的时间来管你们这些学生其他事情,我的任务完成了,其余的就是多管闲事”。

  举个例子:当我们留学生辛苦地在澳洲一人生活,难免学习上生活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就像我的一个朋友A借钱给了朋友B,而且是不小的一笔数字,但是两年后B还是没有还钱给A。这时纠纷就产生了,当A去找老师帮忙时,老师的回答却是“这是你们自己的私事,我怎么能因为这种事情去教育B啊?私事来找我做什么?”这就是普通老师的回答。但是也有幸运的,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位特殊的澳洲老师。她叫Ms Collins,很年轻,曾在日本留学,所以她懂得亚洲人的心态和文化,更是懂得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艰难,所以她处处帮助我们,不仅在学习上更是在生活上。留学生被当地外国学生欺负了她带着我们去理论,甚至不是她的学生,她都热心给予帮助。

  有些老师虽然认真教课,但是心态上和Collins不一样,抱着歧视中国人的心情处处为难学生的现象有的是。有一次,我和一位日本留学生站在食堂的桌子边上聊天,说得很尽兴的时候一个女老师面色难看地走来指着我们鼻子粗鲁地说,“这桌上的垃圾是不是你们刚刚留下的,说了多少次离开时要带走所有垃圾,你们听不懂啊?”我们都还来不及反驳又加上一句“不要把这种坏习惯带到澳洲来。”听完这句话我俩真要气爆了,毕竟严重侮辱了我们的尊严,我们与这个老师辛苦地解释,但最后也只是得到老师不耐烦地并且毫无诚意的道歉。外国老师在我们的心里都有不同的定义。有“好”有“差”,只是一个小小的提醒,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热爱自己的学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艺术品来好好栽培,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老师就很满足了。

  心情主张要自尊自重啊

  我们一个日本同学发生了意外,而且这个意外和电视剧里的剧情一样夸张。

  这个日本女孩年纪比我大一点,17岁,很漂亮很秀气,多加了解后知道她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但是过着公主般的生活,没有遇到过任何大大小小的挫折,天真到觉得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完美到无懈可击。此时,她很偶然地遇见了她自己认为的另一半,就这样她开始了她真正的初恋。朋友们都很期待地想见见让这个天使般女孩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但是在见到后,所有朋友都被震惊倒了。一个澳洲男人,33岁,离过婚,没钱,没车,没房,典型的三无产品,最主要的还是没人品,曾有犯罪前科。就是这样一个澳洲中底层社会的人却爱上了一个17岁的高中日本留学生。荒谬至极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百般劝阻她和那人分手,毕竟太不适合了,怕她在没有任何恋爱经验下被人趁虚而入。但是刚接触到的爱情总是胜过了友情,表面上善意的敷衍和谎言让我们相信他们已经在没有发生任何坏事之前彻底分手。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房东执意要把她赶出家门,学校要把她送回日本去的时候,作为朋友才觉悟她骗了我们。从老师那里打听到她房东要赶她的原因,就是妇科医院送来了诊断书,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的字句就是那男人把女孩害惨的证据。可她把什么事情都对她的朋友隐瞒,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帮她。记得之前我又对她说过,如果再让我听到你和这个男的交往下去或者再继续欺骗我们,那一定会狠狠给你一巴掌。她记住了我如果再听到就打她,但是她完全不记得让她分手的事情。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到上帝都为她落泪,她却还问,“你们都是怎么了,为什么要哭”。

  第一次谈恋爱并没有错误,国外的老师也常说,“从恋爱中找寻经验是有很大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自己100%陷进去才是聪明人的做法。人生瓜分成很多部分,要我们投入进去的不光是感情,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去关心。”还有,在国外我们无依无靠,值得信赖的人也只有朋友,所以无论遇上什么事情多听朋友们意见总是没有错,旁观者清的道理大家也都懂。留学在外的小留学生不要把自己的心情主张带进任何事情中,多听听大人和朋友的话才是独自生存之道。

  两市各自汇演“双城记”

  我2005年出的国,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一年以后因为许多原因让我作了决定去其他城市走走看看,毕竟出国不光为了学习。出国也只是人生中的小插曲,那就让这个插曲变得更好听,更丰富。我选择去了另一个大城市悉尼。当初悉尼和墨尔本为了争首都之位拼了好久最终卡在中间的城市堪培拉“渔翁得利”,我倒是想看看这两大城市有何巨大的吸引力。

  最简单的描述:墨尔本给人的感觉是个安安静静的却不时耍耍小脾气的农村姑娘,而悉尼则是个匆匆忙忙傲气的城市少爷。

  墨尔本全身被树木丛林包围,到处是一片绿色景象。人们活得很坦然自在,大家都不紧不慢地做着喜欢的事情,朴素就是那里的风格。早晨大家喜欢穿上运动服在公园里跑步运动,见到彼此随即来个灿烂的微笑,就算互相不认识,但是一个微笑足以让人感到温馨,从而保持良好心情一整天。在学校虽然也有不少调皮捣蛋之士,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热忱相待,很纯朴。只是好环境下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墨尔本的天气实在是让人受不了,一天四季的怪天气和英国的坏天气有得一拼。所以去墨尔本旅游的游客常常因为没带齐衣服而烦恼,夏天的清晨和夜晚也会有冬天的冷风;冬天的太阳下一样感觉灼热。说到在墨尔本的学习,那里是个清静的学习好地方,真的很有氛围让人没有杂念地去沉浸在书本里了。去过墨尔本大学的开放日,学校里的学生永远是那么悠哉。大家平和相处,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城市,很惬意。

  而悉尼则正好相反,它被大海包围,到处是一片蓝色景象。人们活得很紧凑。当我带着见到人就微笑的习惯去面对悉尼人的时候,回敬我的只是那极其怪异的眼光,只是在说“你对我笑干什么?”踩在软软的沙滩里,看着海浪里拼搏的男男女女,却感受到悉尼人的闯劲和生活的节奏感。学校的同学自然没有那么热情,一个现象更是让我吃惊,悉尼的补课风气也不落后于中国。几乎好学校的学生都在为了考大学而牺牲自己的时间,虽然有点不符合外国人轻松学习战略,但这也是事实,似乎是更时尚的城市,悉尼人都带着一种傲气和不屑。同样在两个城市我都选择住在郊外,但是同样的郊外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早上坐公车去学校,车上好多上班族就早早地一手夹公文包,一手翻阅资料,耳朵里塞着耳机,焦急地赶东赶西,一脸的焦虑也体现了一个大城市的精神面貌,大家为了高生活质量而不顾一切和上海的生活颇为类似。

  这两大城市都是留学生选择驻足的热门地区,喜欢安静没有过多丰富生活的人会选择墨尔本,而喜爱热闹和业余生活的人则会选择悉尼。对于我来说,在两个城市中各驻足1年后,我会偏向于墨尔本。虽然缺少更多的机遇,但是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是比悉尼来得舒适,主要是麻烦事情不会太多。 ● 黄费小(17岁)    ● 本版摄影 奶昔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