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火灾电梯逃生”可行 成功案例不少,专家提出推行需先建立灾情预警信息系统 周美良 潘高峰 |
火灾逃生禁用电梯,一直以来都是消防界的“金科玉律”。今天上午召开的“2007上海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电梯疏散国际研讨会”,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与会国际和国内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使用电梯进行高层建筑的火灾疏散,效率更高。 遇火一律停用太绝对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拥有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其中上海拥有的各类电梯达9万多部,是世界上电梯最多的城市。据专家预测,未来上海将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工作在高层建筑里,电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通行工具。 根据国家新版建筑规范,电梯的使用有一个强制性限制:凡遇火警不得使用。在全国100多万部电梯旁几乎都有这么一行字:凡遇火警不得使用电梯,请走楼梯。因此目前的通常做法都是,电梯一旦遇火灾一律迫降至底楼停止使用。 这一规定是否过于绝对?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长胡传平认为,国际上有不少利用电梯成功疏散的案例,现在要研究的是哪些条件适宜电梯疏散。 据统计,通常15层的人员走楼梯疏散到地面需要19分钟,30层则需要39分钟。而一般火灾从起火到猛烈燃烧只要20至30分钟,若只能用楼梯逃生,大部分人员会因来不及疏散而被困在楼上。 “9·11”中有逃生先例 去年,上海一幢20多层的高楼突发火灾,在消防队未到前,一部分居民通过电梯逃到楼下,消防队到场后,按照规定立即停用了电梯。但是居民发现事故中从头到尾烟气都没有进入电梯,“不准用电梯”的规定招来不少居民的怨言。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利用电梯火灾逃生的例子已有不少。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中,南楼91层的31名工作人员利用电梯撤离一共仅耗时72秒。1996年10月28日,日本广岛一栋20层的高层公寓发生火灾,后来调查发现,这次火灾中有一半以上的疏散人员都是利用电梯逃离火灾现场的。1974年25层高巴西圣保罗市焦马大楼第12层的窗式空调机失火,在火灾初期,4部电梯共成功疏散了300人,占422名生还者的71%。 还需考虑人员心理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霍然认为,原先的规定是有道理有依据的,因为火灾时电梯井容易产生烟囱效应成为浓烟、高温的通道;灭火时不可能带电用水也会使消防队员做出首先切断电源的决定,而大火烧断电源,造成电梯内人员被困无法逃离的危险性也非常大;此外电梯根据楼层指令停靠的特点也可能造成电梯被迫停靠危险楼层,甚至造成人员恐慌性涌入,引发更大危险。因此,火灾情况下使用电梯不但要考虑技术条件,同时也要考虑逃生人员的心理因素。 那么哪些情况适用电梯逃生?专家们普遍认为,火灾初起阶段比较适合,此外高层比低层更适合电梯逃生。电梯逃生还需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比如电梯本身的防火水平等,同时还要制定完备的预案。上海弘益科技有限公司周荣祖认为,可在高层建筑中建立一套灾情预警信息系统,在每一层配置感温装置,感烟装置,感光装置,可燃气体、有毒气体传感装置以及火场电视。它和电梯控制中心相联。万一发生火灾,系统采集事先设置的温度信息,经自动判别对电梯发出指令,确定运行还是关闭。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周美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