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 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法治视窗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职场方圆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A26版: 新民环球·论坛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对伊朗又抡“大棒”的背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西亚非洲室副主任 叶青 助理研究员


  2007年10月2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和财政部长保尔森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对包括伊朗国防部在内的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实施制裁。这是两国断交以来,美国对伊朗实施的范围最广、最严厉的制裁。而伊朗也做出了强硬的回应,宣称将不排除采取自杀式的攻击行动。

  一时间,美伊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编者

  1、对伊制裁“源远流长”

  折射两国关系“晴雨”

  问: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实施的?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可谓“源远流长”,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不久,美国就开始对伊朗实行制裁和封锁,美伊之间围绕制裁与反制裁、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是贯穿过去20余年美伊关系的一条主要线索。美国在制裁问题上的态度往往成为判断美伊关系好坏的晴雨表。

  在克林顿总统的第一任期内,制裁是美国“遏制两伊”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996年通过的达马托法。根据该法规定,任何在一年内向伊朗石油和天然气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都将受到美国的制裁。这个方案可以被视为美国以单边制裁来影响和带动国际多边制裁的开始。由于美国试图用国内法来约束其他国家公司的行为,这一法案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也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甚至影响到美国和一些盟国之间的关系。

  1997年,在哈塔米赢得伊朗总统大选之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一度缓和。1998年1月,哈塔米破天荒接受了美国电视台的采访,并呼吁两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推倒两国之间的“不信任高墙”。美国做出了谨慎回应,放松了对伊朗的制裁,包括放宽对伊朗人的签证,改变对去伊朗旅行的美国人的警告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2000年3月17日,美国又宣布取消对伊朗部分商品的进口限制,允许从伊朗进口地毯、鱼子酱以及瓜果等食品,同时美国将为更多的伊朗学者、艺术家、专业人员、运动员以及非政府团体访美提供方便。

  但这种缓和只是昙花一现。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重新趋于强硬。布什政府认为哈塔米以及他所代表的改革派力量太弱,无力推动伊朗内部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布什政府加大了对伊朗实行“政权更迭”的力度,尤其是自内贾德2005年当选伊朗总统以来,美伊关系越来越具有对抗性。

  2、美国权衡内外局势  谨慎选择稳妥策略

  问:美国实施新制裁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意味着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发生变化?

  伊朗核问题是当前美伊关系中最大的矛盾,也是美伊双方争锋的焦点。虽然布什政府在意识形态和话语上继续高调保持对伊朗的敌意,关于动武的威胁也不时通过各种媒体“泄露”出来,但制裁仍然是美国孤立伊朗的主要手段,这是美国对内外局势进行利益权衡后的一种选择。

  首先,这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结果。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初,在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东成为美国实践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的试验场。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也曾一度考虑用武力推翻伊朗政权。但是,美国的这种自信很快被伊拉克战后的残酷现实所打破。由于深陷伊拉克僵局无力自拔,美国在中东遭遇战略困境,这大大制约了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行动能力,赞成使用制裁、遏制等非武力手段来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观点在美国领导层内部开始获得重视。在布什总统余下的短暂任期内,伊拉克仍然是其中东政策首要关注的中心问题。美国急于从伊拉克体面地撤军,而这需要得到伊朗的配合,这使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陷入两难。因此,制裁无疑是最稳妥的一种策略选择,既可保持美国对伊朗的压力,又可避免因为仓促动武而可能给美国在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这也是向其他大国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最初不愿意与伊朗直接谈判,并反对当时欧盟三国与伊朗的谈判,认为这是欧洲在对伊朗推行绥靖政策。但是随着美国在中东陷入窘境,布什政府开始考虑借助盟国和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制的力量,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在是否继续对伊朗进行制裁的问题上,国际社会内部尤其是大国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刚刚对伊朗进行了高调访问,大大削了美国的面子。美国认为,它应该在制裁伊朗的问题上先行一步,以便对其他国家发挥指导作用。美国在这个时候宣布对伊朗的新制裁决定,实际上是重申美国的不妥协态度,也是为了抢得先机和主动,在新的制裁决议出来之前设立制裁的标准,以对其他大国尤其是欧洲国家施加进一步的压力。

  最后,这也是美国国内政治妥协的需要。目前,在美国国内,在对待伊朗的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虽然在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这个大目标上保持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布什政府内部目前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意见。一派以副总统切尼为代表,更倾向于用武力来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另一派则以国务卿赖斯为代表,主张采用制裁和谈判等非武力手段迫使伊朗就范。虽然后者目前稍占上风,但前者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布什政府在伊朗问题上的回旋余地,布什政府必须不断出台一些强硬的措施以平息来自国内的反对意见。

  制裁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最严厉的一种惩罚措施,制裁的象征意义在于这是美国向伊朗持续施压的一种姿态,美国这次将制裁的矛头直接对准伊朗革命卫队,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国内强硬派的意见。

  3、一副面孔两条路线 强硬背后暗流涌动

  问:伊朗政府在核问题上目前持什么立场?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压力,伊朗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强硬对强硬,拒绝向美国低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伊朗在外交姿态和言论上保持了一贯的不妥协立场,但是在强硬面孔的背后,实际掩盖着伊朗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意见分歧。虽然制裁可能不会对伊朗造成太多实质性的损失,但是它可能会间接影响到伊朗政坛内部力量的此消彼长。

  虽然自2004年以来,伊朗的保守派接连赢得了议会和总统大选的胜利,从改革派手中夺回了对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保守派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升级,保守派内部的分裂日趋公开化,形成了以总统内贾德为首的强硬派和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为首的务实派之间的对峙局面。

  在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后,他所代表的保守派在伊朗政坛的影响力急剧上升。这个派别以亚兹迪为其精神导师,与革命卫队保持着紧密联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美国和伊朗在政治上严重对立,但是在国内却出现了类似的政治潮流,不少观察家将这种运动称为伊朗的新保守主义运动,或者称之为第二次伊斯兰革命。他们主张捍卫霍梅尼时期的伊斯兰革命理想,反对向西方特别是美国妥协,甚至认为西方的制裁和封锁不但不会损害伊朗的国家利益,反而有助于维护伊朗的独立自主和伊斯兰共和国的纯洁性。

  但是他们的观点遭到了务实派的反对,务实派团结在拉夫桑贾尼周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伊朗目前所面临的内外压力,认为只有顺应人民的呼声进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才是巩固政权的根本保证。他们认为,伊朗的国家利益需要一种理性务实的对外政策,必须改变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因此,伊朗不仅要和邻国接触,而且要与欧盟和其他大国接触。

  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发展,伊朗国内两派的斗争也在激化,内贾德毫不妥协的态度在国内也遭到越来越多的置疑。就在去年伊朗核问题被从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后不久,一名伊朗高官曾经不无讽刺地评论道:“在革命胜利27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试图把伊朗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美国失败了。但是在6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内贾德做到了这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伊朗在核问题上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双重性。保守派为了让伊朗成为核国家,愿意冒国际制裁的风险,甚至不顾美国军事袭击的威胁,而务实派为了维持现有政权的统治,更愿意在谈判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以获取西方的政治承认和经济、技术援助。

  国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了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性。10月20日,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拉里贾尼突然宣布辞职,内贾德的心腹和密友、外交部副部长赛义德·贾利利接替他出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谈判代表。虽然伊朗官方对拉里贾尼的辞职事件进行了低调处理,但是不少分析家认为,这暴露出内贾德和拉里贾尼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反映出伊朗两派之间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在拉里贾尼的辞职事件上,内贾德似乎占了上风。但是它给内贾德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引起了保守派对政府的许多非议和批评。面对内部的压力,内贾德政府不得不让拉里贾尼继续在罗马参加与欧盟的谈判。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拉里贾尼已经不再担任首席谈判代表一职,但是由于他仍然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代表的身份列席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因此在核问题上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伊朗内部的冲突甚至使欧洲人感到迷惑,欧盟首席谈判代表索拉纳在谈判结束后称:“现在的拉里贾尼和我过去碰到的拉里贾尼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仍然扮演着首席谈判者的角色。”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伊朗一方面积极地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就落实8月份达成的行动计划谈判,但另外一方面,内贾德总统仍然保持一贯本色,不断发表各种富有争议性的言论。从表面来看,伊朗似乎在向国际社会发出自相矛盾的信息,但事实上这是伊朗国内政治分歧的一种缩影和反映。可以预料,伊朗未来在核问题上的立场仍将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发展而不断摇摆甚至出现一定的反复。

  4、伊核问题“波浪”发展口水仗升级但未失控

  问:伊朗核问题近期可能向什么方向发展?美国是否会动用武力解决?

  回顾过去几年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它呈波浪式发展的趋势,表现出缓和/激化/缓和的阶段性特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伊朗核问题又将面临关键考验。可以预见,在联合国安理会11月开会讨论针对伊朗新的制裁决议之前,外交争夺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虽然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口水仗不断升级,但是伊朗核问题尚没有失控。不管从美国还是从伊朗方面来看,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牵制,双方的政策都表现出一定的两面性,在官方姿态与实际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观点上的对立和态度上的相互敌视并不会完全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管从美伊双方自身的现实能力和利益出发,还是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围绕伊朗核问题的争夺仍将以外交斗争为主,和平谈判的空间尚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