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技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 广 告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 · 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 ·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 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红千里念曾祖

郑汉健


  曾祖吴昌硕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大艺术家,但他的书画印名气特大,诗反而被一些人忽略了。昌硕公从30多岁开始写诗,到84岁去世前,几乎每天都要吟哦推敲,诗作数量难以估计,仅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手稿达2000多首。他的诗作最初刊成《缶庐诗》十一卷,加《别存》一卷(题画诗)。至晚年,大加删除与加上新作,编成五卷,更名为《缶庐集》。好友沈石友校读后叹道:“一卷诗冰雪,中含变徵声。苦吟添白发,多难哭苍生。慷慨新民气,悲凉故国情。岂如孟东野,徒作不平鸣。”施浴升题辞说:“皓月在天,秋江千里,至枕深思,跃然简编。”可见昌硕公的诗作被人十分推崇。

  今年正值曾祖昌硕公逝世80周年,我们怀着祟敬之情,邀请与我家有三代世交的著名书法篆刻家高式熊先生,撰写了80幅昌硕公的楹联和诗词,11月6日在朵云轩展览。欣赏87岁的式熊老先生一幅幅既富古风雅韵又呈现代新意的楷、行、隶、篆各体佳作,再次捧读先曾祖留给我们的拳拳诗作,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激动,难以平静。

  昌硕公的诗大似晚唐风格,读之韵味无穷。打开《缶庐集》卷一,第一首诗这样写道:“寒月一庭霜,安禅借石床。遥泉入清夜,落叶响长廊。灯护前朝火,邻春隔岁粮。老僧知梵宇,聊与考卢仓。”多么古雅!反复吟哦咀嚼,似品茗齿颊留香。

  昌硕公的诗是他一生苦难的写照。年轻时他曾在苏州衙门作小吏,某日,任伯年来访,他“官服”未卸,厥状可哂。任作《酸寒尉像》相赠,他写诗自嘲道:“达官处堂皇,小吏走炎暑。束带趋辕门,三伏汗如雨……朝食嗟未饱,卓卓日当午……”刻画出小吏可怜的形象。昌硕公一生常有怀才不遇的慨叹,然而他以兰花自励:“谁识当年王者香?满山荆棘满天霜。孤根欲结无磐石,采撷何人供玉堂?不生空谷不当门,且寄山家老瓦盆。伴读离骚灯影里,一从香草美人魂。”那是何等的气度和潇洒!这样的诗句伴随着他的一生。

  昌硕公的诗源于生活,发于性情,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他平生酷爱梅花,自谓“苦铁道人梅知己”。年年惊蛰前后,梅花盛开,他总要去杭州超山赏梅。有一年,他在梅花丛中与家人欢宴,作“宋梅图”以赠寺僧,并为宋梅亭撰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看萝猿挂月,石虎啼秋。”后来,他又写了“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摆一杯”的诗,表达了对梅花的爱慕之心和飘然乐趣。他还亲自选定超山为长眠之地,以实现“安得梅边结茅屋”的愿望。后人在昌硕公墓门前的石柱上撰联:“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怀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当是对昌硕公艺术成就和长眠之地的最佳概括了吧。

  “艳于赤城霞,罗浮春正早。年年看花人,颜色如花好。”这是昌硕公逝世那年秋天写给我岳父吴长邺的折扇题梅诗,它寄托了老人家对后辈的殷殷希望。如今,又一个秋红之日来到了,怎不让我们常常念及先曾祖的福荫恩德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