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育才”校长沪上论道,除了保持较高升学率—— 名校靠什么吸引社会的“眼球”? 王蔚 |
学校有没有品牌?前昨两天,全国同以“育才”为校名的校长在上海举行论坛,探讨究竟如何打造学校的优质品牌,名校除了保持较高的升学率,还应当以什么吸引社会的“眼球”?与会的各地校长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会场内外几度出现交锋。有人认为,学校的品牌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人说是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准,还有人则直接表示,名校长的智慧与魅力就是学校的品牌。 每个学生都受关注 有个老太太放学后跑进学校,走遍了每个角落,边走边在一张纸上画上“正”字符号。原来她是在统计贴在墙上的学生作品、表扬名单到底覆盖面有多广,是不是集中在很少一部分同学身上。这件事促动了杭州育才教育集团胡爱玉校长的思考——这位老太太其实是在统计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啊。胡校长说,学生和家长选择了“育才”,正是渴望享受到名牌教育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功,因此学校打造的品牌就是优质服务,而服务的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而应该是“孩子”,宽容孩子的过失,保护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进步。 教师素质影响学生 是不是带的班级考分高,老师就一定受学生欢迎?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朱吉政说,他们首先看中的不是教师的应试能力,而是人文素养。比如学校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理论或人文书籍,每年新增个人藏书不少于10本,每学期应该至少欣赏一场音乐会或看一出经典戏剧,还规定骨干教师工作满8个学期后,给予一个学期的脱产研修。如今,在上海育才中学,师生们都体会到,老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气质,决定着学校品牌的含金量。 培养名校长何其难 有校长对记者坦言,现在学校的品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校长个人身上,一个校长的更替,会导致学校办学质量的滑坡。名校长的后继乏人,成了大家议论的难点问题。即便以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为例,现有39所示范性高中、37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20余所大学附中和20余所百年名校,但真正称得上名校长的仍是凤毛麟角。此次全国“育才”校长聚首,自然也引来了沪上许多高中校长的旁听,话语间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培养未来学校的“掌门人”。 本报记者 王蔚 评论 071103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