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技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 广 告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 · 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 ·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 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电视说真话竟被开除
法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判决物业公司经济补偿
潘文婕 、袁玮


  物业公司员工在电视新闻中说了一句真话,岂料3天后就收到公司的一份除名决定。到底是什么话触到了物业公司的神经?为何一句真话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簿公堂?日前,徐汇区法院法官经过仔细调查,明辨是非,依法判决了这起罕见的劳动争议案。

  【案情回放】

  今年3月23日,上视新闻频道《新闻坊》节目播出了一段有关全装修房质量问题的新闻。节目中反映,观众投诉购买的某小区全装修房存在严重的厨房漏水、墙壁剥落等质量问题,向物业公司报修后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记者来到小区采访了物业公司的维修工陈先生。陈先生表示这位业主投诉的问题已向开发商反映,目前物业还无法解决。随后记者又前往开发商处采访,但遭拒。新闻最后解说,在节目播出前开发商已经解决了业主房屋的漏水问题,其余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谁料,就在节目播出后的第3天,物业公司便以陈先生的言论严重诋毁公司的形象,造成公司名誉严重受损为由,对他作出除名决定。

  赢了仲裁 成了被告

  陈先生觉得自己在采访时说了一句实话,并没有半点诋毁公司名誉的意思。他多次上门与公司交涉,并就除名决定向公司作了书面回复,但公司始终置之不理。之后,陈先生申请了劳动仲裁。6月5日,仲裁裁决撤销物业公司的除名决定,并支付陈先生经济补偿金。

  可陈先生赢了仲裁还没几天,公司又以仲裁裁决有误为由,反将他推上了被告席。

  对簿公堂 各说理由

  物业公司诉称,员工陈先生出于私人恩怨,在媒体上发表了与客观事实不符、损害公司形象的言论,导致业主对小区评价降低,并发生客户退房事件,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其行为已严重违反公司的劳动纪律和员工手册的规定,且除名决定也经过工会认可,故请求法院判令不予撤销该除名决定,并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庭审中,物业公司还出示一系列证据,包括一名业主的退房申请和陈先生的书面回复,以证明陈的言论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陈先生辩称,自己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如实陈述了房屋渗水问题的成因和经过,由于业主投诉的问题属于房屋的隐蔽工程,物业公司确实没能力解决,只能找开发商。且当时业主投诉的问题,最终确是由开发商解决,物业公司对房屋质量无能为力是事实。

  查清事实 依法判决

  为查明事实真相,法官设法调取了3月23日的节目录像。经过反复观看和仔细分析,法官发现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房屋漏水问题未及时得到修复的原因,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业主房屋的问题已经向开发商反映了,有些问题物业公司也没有办法解决,如果物业公司能解决的问题肯定解决。”

  由此,法院认为,根据《新闻坊》节目录像内容,陈先生在接受新闻采访时仅就事实情况做了陈述,并没有发表严重诋毁物业公司形象的言论,故物业公司以陈先生严重诋毁公司形象为由将其开除缺乏事实和法律的依据。除名是物业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现陈先生并不要求恢复双方的劳动关系,故物业公司理应支付陈先生替代提前通知期工资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物业公司应支付陈先生替代提前通知期工资1520元、经济补偿金3040元。

  通讯员潘文婕 记者袁玮

  评论 071103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