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争霸——反卫星战揭秘 苗苗 |
| ||
| ||
| ||
| ||
| ||
|
◆ 苗苗 半个世纪前,随着前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空间轨道,太空军备竞争正式展开。为保证自己能在核战争期间确保“航天制高点”,超级大国各出奇招,全力发展能致对方卫星于死地的“绝杀利器”。时至今日,这些过程已成为世界军备发展历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派宇航员和飞船捉卫星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上月球,全球轰动。但美国军方却想得更远,他们试图让载人飞船直接上太空捉拿敌方卫星。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居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波音公司迅速展开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美军最初打算改造“阿波罗”系列飞船(后来又转向航天飞机)。扩大飞船的货舱空间,并在飞船内部设置专门的遥控机械臂。当美国飞船进入空间轨道后,宇航员离开载人飞船座舱,对空间轨道卫星实施跟踪和识别,并采用电子干扰方式引诱苏联卫星脱离地面指挥中心的控制,转而听从自己的召唤,改变运行轨道,直接飞进宇宙飞船的货舱,或干脆被飞船伸出的机械臂抓住。但许多航天专家认为这种方案幼稚可笑,很快就被否定了。众所周知,为了防止卫星落入敌手,许多卫星都安装了自动引爆系统,宇航员和飞船很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随后,美国又设想了更为可行的方案:为飞船安装数枚微型卫星拦截弹。当接近敌方卫星时,宇航员不离开座舱,而是利用目视或机载瞄准设备对卫星实施跟踪。在距敌方卫星1000米时,发射微型卫星拦截弹。这种拦截弹重量很轻,采用可见光和紫外线传感器,制导探测用的高分辨率宽视场摄像机具有实时图像处理的能力,光学探测器探测距离远,并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能力相当于1台Cray1计算机,有一定智能,可以满足碰撞杀伤卫星的要求。 这个设想最终演变成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专门安排给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并在1990年首次进行亚轨道拦截试验。 美军用核武器炸卫星 美国空军率先开始实施反卫星试验。1959年6月19日,美军一架B-52轰炸机在30000米高空发射了一枚绰号为“勇敢奥利安”的导弹,弹头里装有约50公斤高能炸药,模拟摧毁正沿近地轨道运行的“探险者”卫星(这颗卫星已报废)。结果“勇敢奥利安”根本不听操作人员使唤,径直从距“探险者”约6000米的地方飞过去。随后,B-52又进行多次类似拦截卫星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然而,美国并未罢休。1960年,美国正式出台“卫星监视与拦截器计划”(CAINT),鼓吹用一切手段捍卫“美国的太空安全”,美国总统肯尼迪还断言:“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在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潮之下,美国直接将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纳入反卫星系统的范畴。1962年10月,美国空军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岛进行试验,将雷神核导弹发射到近地空间,考察其杀伤威力。该导弹携带有一枚100万吨级的核弹,爆炸后释放出高能γ射线、带电粒子和中子,能使大约1000公里范围内的卫星遭到毁灭性打击。谁料想,由于试验计算不周密,这枚威力出格的导弹不光将作为靶子的报废卫星击得粉碎,还殃及池鱼,导致在附近轨道运行的三颗美国和英国卫星严重受损。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曾通过热线电话向美国总统肯尼迪表示抗议:“你们做的太过分了!……你们要消灭敌方卫星,干嘛拿我们的卫星试刀?” 实际上,带核弹的洲际导弹是威力最强的一种反卫星武器。虽然它“敌我不分”,产生的核辐射与电磁脉冲同样也威胁着己方卫星,但在冷战气氛浓重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仍然坚持这种堪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作战方案。 在1964~1975年间,美国秘密在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部署了雷神系列陆基核导弹,主要功能就是对付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 “卫星歼击机”登峰造极 随着美国反卫星研究的情报被特工源源不断地送到前苏联领导人手里,前苏联认为,未来空间作战主要对象不再是洲际弹道导弹,而是在空间轨道执行各种军事使命的卫星等航天器,因此它们应是战争初期首先要摧毁的目标。 基于这一构想,1959年,前苏联国内最顶尖的19家武器设计局被召集起来开“诸葛亮会”,探讨可行的反卫星武器方案,经过将近一年多的评估,绰号“神风”的卫星歼击机方案从五种卫星拦截方案中脱颖而出。“神风”其实是安装了轨道机动发动机、跟踪识别装置和爆炸弹头的卫星,能识别并接近敌方卫星,它的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和成本较低。 1961年,萨温设计局和切洛梅设计局开始研制卫星歼击机系统。此外,切洛梅设计局还负责研制UR-200火箭发动机。1963年11月1日,“飞行-1号”卫星歼击机被成功送入轨道,但由于内部系统不稳定,作战效果不理想。前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决定改让“苏联导弹之父”科罗廖夫领导的设计局主持卫星歼击机的后续研发工作。 1967年10月27日,科罗廖夫设计局使用R-36洲际弹道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发射了一颗“宇宙-185”卫星,用于检查机载动力装置,该卫星实际上就是卫星歼击机。随后,科罗廖夫设计局均以“宇宙”为代号,进行卫星歼击机的试验。 “宇宙”系列卫星歼击机系统由卫星歼击机、大功率运载火箭、地面指令站和地面指挥所组成。系统基本作战使用方法是:使用运载火箭将卫星歼击机送入轨道;卫星歼击机按照预先储存的敌卫星轨道运行参数和机载雷达的指引,使用机动发动机实施变轨飞行接近目标;在距敌方卫星一定距离时引爆。假如第一次拦截失败,卫星歼击机还可以实施第二次拦截。 1968年10月19日,科罗廖夫设计局发射了“宇宙-248”卫星靶标。同年11月1日,又发射了“宇宙-252”卫星歼击机,它的任务是拦截“宇宙-248”卫星靶标。这次试验应该说是最成功的,但科罗廖夫设计局也发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宇宙-252”爆炸后产生139块碎片,如此多的碎片不仅在爆炸瞬间会对航天器产生直接威胁,即便是在爆炸后也会对轨道航天器产生潜在威胁。事实上,到了1998年,太空轨道中仍残存着54块“宇宙-252”的碎片。 前苏联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卫星歼击机爆炸后形成的碎片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碎片的杀伤效果。为使卫星歼击机完成攻击后不在轨道遗留过多碎片,科罗廖夫设计局开始试验新的卫星歼击机。1971年12月,“宇宙-462”卫星歼击机在完成对目标的攻击后仅产生27块碎片。1972年,前苏联国土防空军(PVO)正式装备了卫星歼击机系统。 1982年6月18日,华约六国举行长达7个小时、遍及全欧的“反击美国核突袭”大规模军事演习,前苏联国土防空军一天之内连续发射了“宇宙-1375”卫星靶标和“宇宙-1379”卫星歼击机,随后它们在地面指令中心的控制经过了多次变轨飞行,你追我赶,最终两者在联邦德国高空1600公里处实现“亲密接触”。 美国主导的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欧洲北约雷达预警中心都探测到这一惊人的“空间爆炸”。 用战斗机发射导弹打卫星 前苏联在1982年大演习中显示出的反卫星武器优势,让美国国防部大惊失色,里根政府于1983年制定了一项“星球大战”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决定建立以定向能武器为主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防御系统,用以在可能发生的核大战中拦截并击毁对方发射过来的弹道导弹,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 这一战略防御系统将不仅使用常规弹头,而且将使用激光、粒子束、电磁轨炮和截击弹等高新技术武器。美国国防部还要求发展能在空军战斗机上普及的多用途反卫星导弹。 随后,沃特公司从美国空军获得一份研发机载反卫星导弹的合约,它将现有的反辐射导弹弹体与运载火箭发动机相结合,再加上新研制的红外线寻标器以及撞击弹头,开发出重量达到1.2吨的ASM-135A反卫星导弹,这种导弹的弹头里没有炸药,纯粹以撞击方式摧毁卫星。 这种导弹先后由F-15战斗机试射过三次,试验都是在24000米的高空进行,导弹均瞄准预先设定的座标而不是卫星。对卫星的试验发射只是在1985年9月12日进行过,目标是一颗1979年发射的珈马射线观测卫星,ASM-135A完全摧毁了这枚卫星。 美军用F-15战斗机发射反卫星导弹的计划虽然进行顺利,但美国国会不同意继续进行试验,整个计划在1988年正式终止。目前有一枚导弹在美国俄亥俄州达顿市的美国空军博物馆展出。 最后的“反卫星冲刺” “星球大战”计划让前苏联更拼命地发展各种太空武器系统。最近,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收集到前苏联最后岁月里的秘密航天器照片,美国国防部专家从照片中发现了几张前苏联研制的太空武器的照片,从而了解到了一些从前始终未得到证实的前苏联太空秘密。这是几张前苏联研制的“极地-1号”太空武器的照片。 “极地-1号”反卫星武器直到1987年才研制成功,当时前苏联航天官员把它称为“既大又重的仿真模型”。其外观呈圆柱形,长37米,直径4.1米,重达80多吨。据称,这种反卫星武器一端装有太空拖航飞机,还装有能施放到电离层的跟踪雷达和一个绰号为“Skif-DM”的不明用途仪器。也有报道称,“极地-1号”装备的主要武器是反卫星核炸弹、致盲激光炮和近程防护火炮。 这一反卫星武器于1987年5月份进行首次试射,但由于太重,试射时不得不使用“联盟”号巨型运载火箭。很不幸的是,在火箭发射升空后不久,因太空拖航飞机点火失败,惯导系统发生故障,“极地-1号”最终掉进了太平洋。试验失败后,由于担心这一反卫星武器会引发苏美间更大规模的太空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这种反卫星武器的试验活动。1991年12月,随着前苏联解体,前苏联国土防空军正式取消了卫星歼击部队单位的建制。 虽然美苏在冷战中的反卫星竞赛已成历史,但现实的争斗却仍在延续。美国在2003年提出新版《太空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阻止太空的军事化,将美军“先发制人”战略思想贯彻到太空作战领域,俄罗斯也紧随其后,表示将继续发展航天兵力量,反击美国的太空霸权。人们有理由担心,反卫星作战的阴云正在重新积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