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三兄弟澄清“中国第一妖股” 迷失的浪莎1 杨柳 |
◆ 杨柳 时下在中国有许多人为股市所狂,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股民的一个国家。但股市也是“战场”,迷雾重重,暗藏杀机,其中学问很多。现摘2007年10月《英才商业杂志》“迷失的浪莎”一文,供读者了解风云变幻的股市。 借壳*ST长控上市 翁氏三兄弟的生活还和以往一样规律。清晨四五点钟,大老板翁关荣就来了,在厂区各处转悠;七点半,二老板翁荣金准时出现;三老板翁荣弟来得晚点,9点钟左右。如果没事,三兄弟“整天呆在厂里”。 除了一块在*ST长控复牌前一个月就竖起的“热烈庆祝浪莎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的红色广告牌,浪莎看起来与喧嚣的资本市场似乎并无太多关联。 听这样的描述,平淡到几乎要令人忘却就在几个月前的A股市场上,这家在“子行业的子行业”里精耕细作十余年的企业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 2007年4月13日,停牌近4个月的*ST长控复牌,开盘第一笔14.36元,第二笔成交价就变成了29.74元,第三笔即40元,随后的半小时,狂飙至85元,涨幅高达1083.84%,刷新了由ST仁和创下的A股市场股改复牌的最大涨幅纪录。下午1点,*ST长控被上交所紧急停牌,收于68.16元。 *ST长控正是浪莎借来上市的“壳”。 “(这样的表现)我当然想不到。”“我也不高兴。”翁荣弟说。 不高兴的事恐怕还在后头。4月20日,*ST长控再度复牌。此后,截至9月7日的94个交易日里,*ST浪莎(*ST长控5月30日起变更为*ST浪莎)共有46个停板——25个涨停,21个跌停。“不正常,不是涨停就是跌停,搞得我们很为难。”浪莎集团副总经理金洲斌告诉《英才》记者。 资金杀进杀出,股价忽上忽下,*ST浪莎的走势可谓云谲波诡,在《2007十大妖股》那张网上流传甚广的榜单里,*ST浪莎赫然排在第一位。 那么,隐藏在迷雾与光环下的*ST浪莎到底是什么样子? 资本运作被庄家操纵 “今年,浪莎通过借壳*ST长控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停盘复权后,最高涨幅达到1379.8%(原文如此),创下了中国A股市场股改复牌的最大涨幅纪录。我想这也是一个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直接体现,反映了广大股民和消费者对浪莎的充分信任。” 这段话摘自翁荣弟在第三届义乌会长论坛上一篇名为《资本运作: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的演讲。疑虑由此而来,浪莎是不是真的懂得资本运作的奥秘? 当然,根据翁荣弟的说法,早在1998年,浪莎就已提出上市的问题并找过南方证券。在上市的路径选择上,浪莎原本希望直接通过IPO上市,但由于2005年的大规模股改,IPO与再融资被叫停一年,而申请新股发行一般也要等上2—3年,这让浪莎把目光放在了“借壳”上。 “他们多次表示要借壳上市,我们就给他们推荐了一些上市公司。”上海瑞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苏建平说。瑞盈是浪莎在2005年为上市而聘请的财务顾问。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苏建平等三人给浪莎推荐了银泰股份、锦州六陆、绵阳高新、*ST长控等四家上市公司。最终选中*ST长控,是因为瑞盈投资设计了一个“收购加投资”的方案,即,浪莎在宜宾建立一个生产基地,而当地的丝丽雅集团恰恰是浪莎的上游公司,“对双方都有好处”。 让苏建平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收购价格已经确定,收购协议已经拟好,谈判基本上已经成功”的时候,浪莎翻脸不认账了。 2006年9月1日,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将*ST长控占总股本57.11%的3467万股国家股,以7000万元转让给浪莎控股。浪莎控股承诺,自股改实施之日起,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所持公司非流通股份,在36个月内不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或转让。 此后,瑞盈投资一直没有收到280万元的财务顾问费,而且,浪莎还转而聘请兴业证券为收购和上市公司股改的财务顾问。 多次催讨不成后,瑞盈投资将浪莎集团告上法庭。6月底,浙江金华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浪莎向瑞盈投资支付100万元财务顾问费的判决。 为了浪莎上市,苏建平前后去过七八次义乌,对于翁氏三兄弟的资本水性,他感觉“他们了解得不是太多,但是接受得很快”,但现在,他认为“他们拿了上市公司也不会弄,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帮忙打理,时间长了,也是有问题的”。 让苏建平产生这种感觉的是浪莎目前的股价——9月7日,*ST浪莎收盘价是45.89元。 “这个股价非常不合理。”苏建平说,“在我看来,如果中国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正常的话,它的估值应该是6—8元,加上一点儿泡沫,应该也就是8—10元。”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质仙并没有专门研究过*ST浪莎这只股票,但他也认为其股价“不是太正常”,因为“它的收益都是重组收益,正常业绩现在也看不出来”——浪莎控股集团目前注入*ST浪莎的只是内衣这部分资产,尽管2007年的中报看上去很美,但公司33654.91万元的净利润里包含了28536.83万元的债务重组收益以及4848.14万元的转让股权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仅为0.026元。 那么,是什么人在操纵*ST浪莎? 苏建平认为基本上可以排除翁氏三兄弟联合坐庄的“嫌疑”,因为这“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将来如果你的资产通过增发配股装进去,要是股票价格低,它装进去占的股份就多,现在价格那么高,相当于一股40块钱去收购自己的资产,它不是不划算吗?”更何况,翁氏三兄弟的手里并没有筹码,“人家早就把二级市场的股票收起来拿去炒了。” 庄家将了浪莎一军。这一军,将得浪莎进退不得。 家族企业三兄弟不分家 贸易是翁氏三兄弟的老本行,俗称二道贩子。老二翁荣金最先入行。1986年,高中毕业的翁荣金投奔远在新疆的姑妈,在得知当地人工饰品热销后,他火速赶回义乌,用借来的几万元钱进足了货,然而,等他和老三翁荣弟挤在火车上站了四天四夜回到新疆时,却发现人工饰品早已遍地开花,直接损失1万多元。虽然头一回试水就差点被淹死,翁荣弟却自认兄弟们的小贩生涯“还算成功”,他们倒腾过玩具、画册、袜子等六类商品,最终发现卖袜子最赚钱,由此走上了由贸而工的道路。 一起打拼了20多年,看别的兄弟分分合合,翁氏三兄弟仍是铁板一块的样子。总部设在义乌的华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兄弟比较明确的分工:老二翁荣金是董事长,管战略;老三翁荣弟是总裁,管经营;老大翁关荣是总经理,管生产。 “他们三个基本上就是翁荣金说了算,其他两个都是配角。”苏建平说。 利益共享大概也是兄弟三人合作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义乌的黄金地段买房子,三兄弟一人一套,买别墅,一人一幢,挨着住;买车,一人一辆奔驰(大老板更爱开帕萨特,顺便说一句,他用的手机还是三四年前花2000元买的诺基亚)……集团股权比例——翁关荣33.33%、翁荣金33.34%、翁荣弟33.33%。 三兄弟的夫人也都安置在了浪莎,三老板娘以前管外贸,现在是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兼做出纳,另两位翁夫人都在门市部。 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控制,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把持,决策程序由家族成员共商,浪莎的管理可以说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