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版
  
200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样的奋斗,赚的钱一样,平等地纳税,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这1800元是户籍制度带来的非正常成本
1800元是外来白领的差别

曹林


  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共分七个档次。因为牵涉到社会敏感的阶层定位和公众敏感的收入神经,这个白领标准在网络上几乎遭遇到网友一边倒的板砖“炮轰”,网友们纷纷抱怨“收入够白领标准但毫无白领感觉”、“这个白领标准是温饱标准吧”、“这个标准3个月才能买一平米”。

  这个白领标准毫无收入区分和阶层定位价值,但专家确认城市白领标准时的一个计算方法挺有意思:外地务工者要想当“白领”,还要在“当地白领”的基础上再加1800元——北京人月收入5000元就达白领标准,而一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要想当“白领”,收入得达到6800元。

  这种白领标准的城市内差异正反映着中国的现实:在户籍以及由此产生的福利壁垒下,虽然在同一座城市生存和发展,但一个外来者要比一个本地人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就业得看户口,许多就业机会只对本地人开放,外地人就业会受到限制;子女教育得看户口,没有本地户口的话得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没有本地户口,不能买保障性住房。

  1800元的白领标准差距,就是外来务工者待遇与市民待遇的差距,就是户口包含的福利壁垒——你不是出生在这座城市,你的户籍身份即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

  有一篇著名的网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读来让人非常心酸:在户籍造成的壁垒下,一个农村孩子奋斗18年才能成为城市白领,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种不平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一座城市里,一个外来打工的人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经过更多的奋斗、赚更多的钱,起码每个月收入得多1800元,才能获得与本地人平等的白领身份。同样的奋斗,赚的钱一样,平等地纳税,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这1800元是户籍制度带来的非正常成本。

  新京报 (曹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