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建百余个应急避难所 一旦发生地震,市民步行5至15分钟便可到达 |
本报讯 北京消息: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今后北京中心城区将每年增加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市民只需步行5至15分钟,便可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地震局称,今后城八区将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0多处。 “北京自2003年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建设了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有28处,可容纳200万人左右。”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国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可用于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改建的空旷安全地带大约5300多公顷,通过实地考察,会有选择地将它们改造成为功能性避难场所。其中,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内可望建成这样的场所100多处。 杨国宾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将在北京城八区内均衡推开。中心城区每年要完成20—30处,可容纳150万到200万人,各新城每年完成3到5处,可接纳6万到10万人,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市、区级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等避难场所的配套建设工作,基本满足市民疏散避难的需要。 “蓝底白色、奔跑的小人,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杨国宾说,这些场所将统一标志,附近的道路也将设置疏散路线指示牌。按照标准,每个避难场所至少要安排两条以上的疏散道路,保证市民能够迅速抵达。 评论 0711051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