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油价攀升不能只有“通知” 郭之纯 |
郭之纯 有关部门继10月31日通知成品油涨价后,11月3日再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好生产供应,疏导受影响行业的成本增支,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一纸通知能否发挥预想的控制作用,恐怕不容乐观。再“疾言厉色”或“忧国忧民”的通知,也很难使经营者主动放弃利益的考量,更不会有人主动去做赔本买卖,以维持物价稳定。 应对油价攀升,不能止步于道德呼吁或威权压制,应拿出更具前瞻性、操作性、针对性和更多“技术含量”的措施。其实,为了避免成品油突然涨价形成冲击和混乱,有关部门在发出成品油涨价通知的同时,便应该同时推出维持市场稳定的举措;为了让人们对油品涨价保持平常心,发改委应密切关注市场,不能让油品只涨不跌,只有油价“当涨则涨,该跌便跌”,人们才不至于一见涨价便恐慌。 另外,涨价的压力不能总让终端消费者承担。比如,中石油已连续两年蝉联亚洲最赚钱的企业,面对国际油价攀升,巨无霸国有企业应该主动承担“减压阀”之责。再比如出租车公司等,也不能一见油涨便调高租价;如果非调不可,当油价下滑时,就应该及时调低价格。 比成品油涨价及连锁后果更值得认真对待的,是能源紧张问题。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将来肯定越来越紧张,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当未雨绸缪。 应对能源紧张,目前比较可靠的办法仍是节约。在养成普遍节约意识的同时,我们更要大力构建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比如,要提倡而不是打击拼车;要拓宽而不是压缩自行车道;要鼓励生产、使用而不是限制小排量汽车;要降低而不是提高公交票价……就应对涨价而言,这些措施的效果要远胜于临时性的“通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对能源紧缺,应该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