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地运动”到规划未来 ——来自“长三角16城市记者看苏州”活动的报道 任湘怡 董志雯 |
本报记者 任湘怡 实习生 董志雯 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数量已形成明显的反比,如何规划用地成了一门大学问。近日本报主办的“长三角17城市记者看苏州”采访活动中,记者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所见所闻,印证了长三角土地利用方式的升级换代。 短视导致失误 土地,土地,土地……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经济发展离不开“圈地运动”,而这一观念,在如今的长三角正悄然发生变化。 前几年的苏州太湖沿岸,不时可见一些灰白、呆板的矮房,是所谓的“湖景别墅”。而这些房子,在如今的太湖公路两边,几乎已经绝迹。“那些早期的房子,绝大部分都推倒了。” 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剑解释沿湖景观的变化,“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们终于认识到,开发旅游不能变成开发房地产。” 199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头衔”迅速产生了经济效应,让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尝到了招商引资的“甜头”。按照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的描述,一块土地数万元,批一块就有一笔收入。 “正是因为对未来的‘短视’,使得我们走过了一段弯路。”赵剑说。当初那些土地批出去造房子,有的变成了“烂尾楼”,有的草草修建早已不能继续使用。于是,度假区只能重新收回那些地块,再次规划适合的项目。 亩产强调效率 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收回闲置土地相一致,长三角各地都出现了重新规划、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趋势。 不久前,上海张江回购了一家效益不佳的香精香料厂1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转租给盛大集团;又将摩托罗拉原生产寻呼机的厂房回购,转租给生产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米亚索能公司”。一进一出之间,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普洛斯公司在上海的项目日前开动,这块土地的前业主,是上海青浦区一家破产医药企业的闲置土地。 “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这就使得长三角政府考虑如何合理用地。” 杭州师范学院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周少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土地的利用效率。“前几年,不少地方只考虑投资,一些企业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能源,如果算一笔环境、土地资源账,其实对当地经济贡献甚微。” 正是在此基础上,从去年开始,长三角各地开始流行一个新名词——“亩产经济”。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在5年内,将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度提高30%至40%。绍兴市市长张金如曾告诉媒体:“一味圈土地、造厂房,靠消耗资源、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未来需要规划 从“圈地运动”到合理利用土地,长三角各地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观念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苏州市为例,1992年当地人均GDP仅为1153.24美元,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如果说早些年的经济是投资推动的,那么未来的发展,则需要对经济发长方式的重新定位。因此,当地的发展规划对各地来说,尤为重要。”周少雄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做法,正好体现了这一观点。 “以前当地只顾招商,拿到投资就是功劳。如今倒过来,先规划项目,再找合适的机构参与。”赵剑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去年出台,对当地的开发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当地重新开发了湿地公园,游艇俱乐部,以及水底世界。“今后,太湖边哪些建筑能造,旅游产业如何打造,都有了依据。” 赵剑说话的时候,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正随风漂浮,一股湿润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