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淘宝,唤醒尘封历史 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在舟山启动 王晓东 曹婷婷 |
撰稿 王晓东 曹婷婷 中国几千年的海外贸易在舟山海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水下遗存,同时也留给后人许多待解的千古之谜。日前,2007年度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启动仪式在舟山市举行,长眠海底的宝贝有望“唤醒”。 据悉,此次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是浙东沿海地区(宁波和舟山)首次进行水下文物普查,意义重大。 发现了数十处疑点 自古有“江浙之门户,四明之藩篱”之称的舟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江南一带的茶叶、丝绸、瓷器无论是向北运往日本、朝鲜,还是向南运往东南亚、南亚,都必须经过舟山海域。中国几千年的对外海上贸易,使得舟山海域留下许多珍贵的水下文物。然而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舟山海域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水下调查。 “此次水下考古分为陆上调查和探测探摸两个阶段。今年9月初,陆上调查已经完成。”水下考古队队长林国聪告诉记者,“我们去年花了1个半月时间,今年又花了1个月时间,查阅了海事档案和交通志等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当地渔民、边防官兵以及相关人员进行详细了解。我们还带着渔民上船实地划定区域,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摸清了舟山群岛海域内水下文化遗存线索的数量、特点和大致分布状况。” 据记者了解,目前考古划定的三大块区域分别为灰鳖洋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以及嵊泗列岛海域,册子岛就是考古的第一站据点。“在这些区域内一共发现了数十处疑点,其中五峙山和鱼腥脑岛周边的疑点是重中之重。” 水下队员完成试跳 启动仪式后,记者跟随水下考古队员们跨上了一艘工作船,船长30多米,宽6米左右,船头有“水下考古”四个大字。 虽然海风吹过来凉飕飕的,但队员罗鹏还是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压缩空气瓶、全套潜水服包括橡胶鞋、蛙式脚蹼……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他将要跳到海中,试一下水温。队友帮忙把他装备好后,罗鹏已经满头大汗。“这身装备足足有好几十斤重。”罗鹏告诉记者。 “扑通”一声,罗鹏往海中跳了下去,在水中感受了几分钟后,罗鹏马上上了船,包裹在湿的潜水服内,站在甲板上的他一直在瑟瑟发抖。“现在水冷,队员也没有全部准备好,所以得马上上来。”队长说。 考古时间计划一月 站在船上望去,东海的水黄黄的一片,对于考古队员来说,这样的“色彩”显然不利。“这里的水域是泥沙底,能见度几乎为零,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宁波市文保所副所长王结华告诉记者。 “气温很重要,风浪大时不出海,也要避开潮涨和潮退期,平均一天下水作业的时间大约为2小时。”队长林国聪说,“虽然这次预计一个月,但实际时间会根据最终天气情况而定。不过结束后我们也不把仪器运走,因为明年开春天气回暖后我们还将回来继续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