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1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4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专家还原徐光启大学士——
是他把逻辑推理带给了国人

董纯蕾 马亚宁 唐洁


  徐光启,被公认为近代“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第一人”。他和他引入中国的西学,曾经怎样地影响了中国人?他为什么至今在世界各地广受推崇?为什么近来关于徐光启的纪念活动愈发热烈?

  昨晚,由市科协、徐汇区科协、徐汇区文化局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第4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与思考。两位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为市民还原了历史上的徐光启大学士。

  引进“方法中的方法”

  “徐光启,是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常常遇见的人。”江晓原教授如是说。“徐光启是一位革命性的科学家。”李天纲教授指出,徐光启的革命性科学贡献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天文学上,他主持编修了《崇祯历书》,改变了中国人的历法体系,奠定了我国此后近300年历法基础;在农业上,他引种番薯,推广至大江南北,为中国人口的激增解决了口粮问题;军事上,他集资购入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最值得一提的是,400年前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指出了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形象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毛病。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徐光启指出了“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的问题,翻译《几何原本》就是要把当时欧洲所有学科“方法中的方法”引入中国,把最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带给国人,使得“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这一创举相当有远见,为之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留下“中西互见”佳话

  在早前的西方汉学研究中,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佳话被列为必修的入门课程。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查尔斯·派格,将徐光启与利马窦400年前的科学之交,奉为不同信仰、文明或文化间“和而不同”的典范。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主动结识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当时明朝衰落,徐光启主张学问务实,以救朝廷;利马窦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会长,着长衫写方块字,满口“之乎者也”,希望与中国士大夫打成一片。双方开始翻译欧洲科学研究的奠基著作《几何原本》。

  整个翻译是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录。不过,他不是一位普通“秘书”,而是要翻阅大量汉唐宋元时期的古代数学著作,仔细推敲后成文。然后,再请利玛窦对照原著核对,稍有不妥,两人会反复商讨,直到彼此满意为止。其中,“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钝角”等中文术语,称得上传世译文——至今沿用,将哲学译做“爱知学”更系传神之作。“可是,这种中西互见、细细琢磨的翻译法没有流传下来。”李天纲连连惋惜。

  记者 董纯蕾 马亚宁 实习生 唐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